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2-05-23

  (一)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召开第27届会议,审议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

  3月14—18日,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下设的法律和技术委员会(LTC)召开了第27届第一阶段会议,主要议程为:审议印度政府提交的延长勘探合同申请并提交理事会;审议图卢瓦循环金属公司提交的工作计划申请;审议大西洋中脊北部区域环境管理计划草案,重点关注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审议瑙鲁海洋资源公司提交的修订版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其提交更具实质性的采矿车测试监测计划。会议二阶段将于今年7月召开。 

  3月21日—4月1日,ISA理事会召开第27届第一阶段会议。ISA理事会所有成员以现场或视频方式参会,主要议程是讨论LTC于2019年3月提交的《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有分析机构认为,若会议对该草案的讨论有积极性进展,深海采矿最早可以在2023年开始,只是如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对采矿活动做出批准通过的决定,对深海环境的影响评估预测方面则非常不足。 

  (二)欧洲大洋钻探联盟(ECORD)暂停西班牙会员资格 

  ECORD 由14个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组成,每个成员国每年缴纳数额不等的会费,2019财年西班牙的应缴数为16.8万美元,为总数额的1%。ECORD以“特定任务平台(MSP)”参加大洋钻探计划,与“地球号”“乔迪斯·决心号”构成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三大钻探平台。 

  3月17日,欧洲大洋钻探联盟(ECORD)宣布,决定暂停西班牙会员资格,这意味着西班牙实质上已退出IODP。ECORD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西班牙未签署2019—2023谅解备忘录,且自2017年起停止缴纳会费。暂停ECORD会员资格期间,西班牙科学家无法申请参加IODP航次,但可以提出样品申请。ECORD理事会表示将与西班牙政府沟通协调,争取在2024年恢复其会员资格。 

  (三)荷兰研究委员会(NWO)拨款450万欧元用于研究海砂开采的生态系统保护 

  3月18日,NWO宣布为28个机构拨款1.31亿欧元,用于研究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荷兰地质调查局、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等21个研究机构和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获资450万欧元,资金会用于研究保护海砂开采环境下海洋生态系统。此外,参与机构还自筹资金60万欧元以补充项目经费。 

  荷兰近北海海域是重要的海砂开采地,荷兰每年在此处开采1200~1500万立方米海砂用于海岸建设和维护,以及开采1500万立方米海砂用于陆地道路和建筑物建设。此研究将建立模型,评估采砂环境中的水流、浊度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支撑政府制定决策,确保开采海砂活动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保障渔业产业。 

  (四)澳大利亚政府拨款6360万澳元,支持大堡礁科学研究 

  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今年追加13.3亿澳元拨款支持大堡礁科学研究,以加强对大堡礁的保护。3月22日,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宣布,AIMS获得6360万澳元资助,以继续实施“珊瑚礁2050计划”,持续开展珊瑚礁保护研究,提高科研能力。“珊瑚礁2050计划”由澳大利亚和昆士兰州政府组织实施,以保护和管理大堡礁为目的,旨在通过协调地方、国家和全球行动来改善珊瑚礁的生态健康,增强其复原力,是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之一。近35年来,AIMS一直开展大堡礁相关研究,而今年新获得的资助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修复和维护AIMS的码头,二是提高海洋和珊瑚礁保护方面的能力,并设计建造一艘新的科考船。 

  (五)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发明可调节式紧凑型船用绞车 

  绞车是调查船上用于施放、回收、拖曳科考设备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目前一般船用绞车主要固定在甲板上,占用空间大,用途单一,制造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尽人意。WHOI的工程师花了近十年时间开发出一款轻巧、紧凑的绞车,其体积小、重量轻、可移动,且强度-承重比高于2:1(传统绞车的强度-承重比仅为0.5:1~1:1)。近日,WHOI与海洋设备制造商InterOcean System签订了独家专利许可协议,生产和销售绞车产生的部分利润将返给WHOI,用于支持其他研究和创新计划。 

  (六)印度委托辉固公司进行大规模水深测量 

  印度国家海洋技术研究所(NIOT)于2021年11月委托辉固公司在印度东南部浅海海域进行水深测量,项目为期六个月。辉固公司将收集印度海岸带高潮线至30米深之间的水深数据,测线总长度共约56000公里。该次测量工作采用一艘配备双频回声测深仪和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的浅水船进行数据采集,并配备了一艘装备DGPS和单束回声测深仪的摩托艇进行协助。此次调查将促进印度政府开发和管理其专属经济区,保护沿海海洋生物资源,开展海岸科研项目和沿海生态恢复力研究。 

  (七)铍10同位素测年确定美洲“无冰走廊”打开时间,早期人类可能乘船从亚洲到达北美 

  业已证明,美洲早期的人类来自欧亚大陆,但是他们首次来到美洲的时间、地点及迁徙方式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种假说认为,古人类徒步横跨冰冻的白令海峡后,沿着北美“无冰走廊”穿越加拿大西部,再进入美国大平原。此前的研究认为,“无冰走廊”大致形成于晚更新世,精确年龄未定。由于宇宙射线撞击岩石表面可以产生铍同位素(10Be),因而测量10Be可以确定岩石表面冰盖融化、开始暴露于地表的时间。科学家对“无冰走廊”沿线多个岩石样品进行10Be暴露年龄测试,这些暴露年龄代表了岩石与冰盖分离的开始时间,即“无冰走廊”初始开放年龄。结果表明,这些巨石在约13800年前才开始与冰盖分离。然而,考古证据表明, 15500—16000年前或更早已有人类在美国西部活动,而这些人类不可能穿越两千多公里、厚达数百英尺的冰盖从欧亚大陆到达这里。科学家推断,“无冰走廊”可能不是最早期定居美洲人类的迁移路线,他们可能乘坐独木舟从东北亚沿海岸线横渡太平洋,最终到达北美。该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参考文献:Jorie, Clark., et al. "The age of the opening of the Ice-Free Corridor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ing of the Americas." PNAS (2022):119 (14). 

  (八)分析极地冰心数据,阐释过去6万年的火山喷发 

  1815年4月,印尼坦博拉火山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等级为火山爆发指数7(火山爆发指数区间为1~8,8为最高等级),造成至少8万人死亡,这次火山爆发还引发全球气候异常,北半球农作物因此欠收,导致了19世纪全球最严重饥荒。科学家通过对3个格陵兰岛冰心和3个南极冰心的连续硫酸盐记录分析,还原了最近6万年全球性火山爆发情况。结果表明,过去6万年间,格陵兰冰心记录到1113次火山喷发,南极冰心记录到740次火山喷发,两者均记录到的全球性喷发共计85次,其中69次喷发强度高于坦博拉火山。科学家将继续分析冰心,确定火山强度对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帮助改进气候预测模型。该研究近期发表于《过去的气候》。 

  参考文献:Lin, Jiamei, et al. "Magnitude, frequency and climate forcing of global volcanism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s seen in Greenland and Antarctic ice cores (60–9 ka)." Climate of the Past 18.3 (2022): 485-506. 

  (九)热带甲烷自然排放贡献最大,占全球甲烷排放年增长量的80% 

  甲烷是第二大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仅次于二氧化碳。在20年尺度上,甲烷的增温效果是二氧化碳的84倍。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100多个国家承诺在未来十年将甲烷气体排放量减少30%。据估算,自工业时代以来,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加了一倍多,影响了三分之一的全球变暖程度。然而,当前对全球甲烷估算仍然存在很大误差。科学家基于十年(2010—2019)甲烷卫星观测数据,描绘了全球甲烷排放图。结果显示,热带湿地的甲烷自然排放量约占全球甲烷年总排放量的60%,并贡献了全球甲烷排放年增长量的80%以上。海洋表面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受到陆地甲烷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此,海表温度变化预测模型也可用于帮助预测全球大气甲烷变化。此外,科学家将继续重点关注热带湿地甲烷自然排放量。该研究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 

  参考文献:Feng, Liang, et al. "Tropical methane emissions explain large fraction of recent changes in global atmospheric methane growth rat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2022): 1-8. 

  (十)最新塑料跟踪模型显示,可监测的海洋塑料只是冰山一角 

  过去半个世纪,塑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总数多达5.4亿吨的废弃塑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日本九州大学研究人员收集了全球塑料数据,建立数值粒子跟踪模型和线性质量平衡模型,模拟了塑料进入海洋的命运。结果表明,迄今已有约253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了海洋,其中,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大型塑料、小块塑料和微塑料仅占海洋塑料的3%左右,23%的海洋塑料被冲刷到海岸,而三分之二的海洋塑料位于目前无法监测的位置。研究人员指出,陆地上无法得到有效管理的废弃塑料还在急剧增长,这些塑料未来或将进入生态系统和海洋并长期存在。该研究近期发表于《全面环境科学》。 

  参考文献:Isobe, Atsuhiko, and Shinsuke Iwasaki. "The fate of missing ocean plastics: Are they just a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ble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153935.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转载请注明出处)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