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2-03-29

  

  (一)新西兰发布“未来十年南极和南大洋研究方向和优先事项”报告,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保护是重点 

  新西兰是对南极和南大洋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斯科特基地。2021年,新西兰政府对该基地投入3.06亿美元的建设资金和0.38亿美元的运营资金,以加强对南极的科学研究。近期,新西兰外交和贸易部发布报告《2021—2030年新西兰南极洲和南大洋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优先事项》,明确四个优先研究方向:一是量化南极冰盖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二是了解冰冻圈-海洋-大气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理和生物变化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三是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南极自然过程、动物学、生物地理结构、海洋环境和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四是建立南极海洋和陆地保护网,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修复力,包括建立一个位于罗斯海的海洋保护区,并推动其他南大洋海洋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 

  (二)英国发布“至2040年海洋科学发展战略报告”,以净零碳排放为核心目标 

  由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OC)牵头,联合其他七家英国地球科学机构合作撰写的《至2040年英国海洋科学发展战略报告》于近期发布。报告认为到2040年英国的海洋科学需要具备净零碳排放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1. 改造现有海洋科考船,利用高新技术实现“零碳”目标;2. 开发新型传感器,探索海洋并了解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 应用卫星、自主平台(自主机器人)和浮标等的应用,减少部分船载调查设备,为调查船安装绿色燃料系统腾出空间;4. 海上自主平台数量增加十倍以上,先进海洋传感器发挥关键作用;5. 建立观测模型,开发数据生态系统,发挥数字工具在海洋观测的价值。 

  报告对新型传感器和自主平台提出了具体要求:1. 需可用于低功耗的自主船舶、智能系泊设备和浮标,数据记录精度高,减少漂移及防止生态污染,并保证可靠运行且低成本;2. 能适应海底峡谷和冰架等极端复杂环境,既可长时间独立运行,亦能跨平台协作,具有高效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NOC科学家表示,英国将从2035年开始使用新一代零排放、自动化的大型调查船,继续开发高新技术以建立可持续、系统发展的海洋传感器基础设施,组建大规模全球海洋物联网,最终实现海洋科学研究净零碳排放。 

  (三)日本科学家在琉球海沟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将加大相关海域调查 

  近期,日本“新青丸”号海洋科考船在九州南部种子岛附近海域开展海底泥火山群调查,利用活塞式取样器获取浅层沉积物岩心。科学家意外发现,其中一座泥火山的岩心中含有块状天然气水合物,此为首次在琉球海沟确认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层厚约20厘米,位于海底以下1米处,红外热像仪测得其地表温度接近零度,低于周围沉积物温度,这是由于水合物分解而导致的。由于该海域发育许多形态相似、起源一致的泥火山,且大多地震反射界面都显示疑似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层,日本科学家推测种子岛附近海域可能广泛分布有天然气水合物。后续计划将对已采样品进行详细的实验室分析,并加大对该海域的调查以确定水合物的成因及分布规模。 

  (四)汤加海底火山喷发,新西兰海底监测网络及时发出海啸预警,并持续监测 

  新西兰“海啸深海评估浮标网络”(DART)由一系列布设于海底的浮标组成,可通过传感器测量海平面水压变化,以此监测海啸活动。监测网络可在海啸生成后快速准确地确认海面状态,在海啸到岸前将数据及时发送至陆地监测中心。近期,汤加海底火山大规模喷发,DART在30分钟后就发现海啸活动迹象,并确认为火山源海啸。新西兰国家地质灾害监测中心迅速激活了整个DART,完整记录到了汤加火山喷发及后续喷发所引发的多轮海啸,对海啸可能到达新西兰海岸的时间、地点及幅度进行了评估和预测,为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目前,DART仍处于全天候监测状态,以警惕汤加海底火山的后续活动。 

  (五)美国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和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跨部门合作,推动海上风能发展 

  近日,NOAA和BOEM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两者合作将于2030年前在美国领海内建设30GW的海上风电设施,推进美国海上风能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资源和空间利用。这项合作将整合协调双方的优势专业技术和资源,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合作互惠,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科学支撑政府决策和其他行动;2. 努力提高近海风能开发许可和环境审查授权等审批程序的效率;3. 研究并制定海上风能发展规划;4. 对管辖海域进行空间勘测、数字建模、海洋制图和海洋学评估;5. 开展科普教育;6. 合作发表或出版文献专著,进行外部交流与宣传;7. 及时交换数据和信息;8. 监测评估海上风能资源和业务活动的影响;9.加强机构间培训和能力建设。 

  (六)科学家研究150万年前南极冰层下的气泡,验证冰川融化是导致大气中氧含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现今地球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1%,但此前有研究发现,在过去80万年里,大气中的氧含量下降了约0.2%,科学家推测这与冰川融化有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南极东部获取了1.5Ma、810ka和400ka的冰心样本,对冰心残留气泡中的气体组分进行同位素分析,发现大气氧含量下降时间大致上与中更新世过渡期(MPT,1250~700ka)相吻合。MPT期间地球气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冰川周期长度从40ka增加到了100ka,在此之前大气氧的源和汇一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即消耗的氧约等于生成的氧),而这种平衡在MPT前后被打破。科学家认为,冰川消融使更多黄铁矿和有机碳暴露在大气中,两者氧化消耗了大气中的氧,产生二氧化碳;而冰川消融所导致的海洋环流变化又增加了海洋碳储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了稳定大气二氧化碳的作用,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大气含氧量降低,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明显增加。这项研究近期发表于《科学·进展》。 

  文献来源:Yan, Yuzhen, et al. "Ice core evidence for atmospheric oxygen decline since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Science advances 7.51 (2021): eabj9341. 

  (七)460万年前海洋生物繁盛期突然结束,可能与地球绕日轨道变化有关 

  海洋生物生产力是指海洋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科学家发现,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9Ma ~ 3.5Ma)的海洋生产力远高于今天,将此时期称为“生物繁盛期”(biogenic bloom)。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中,瑞典和德国科学家汇编了全球18个站位的25组海洋沉积物样本记录,发现460万年前热带地区海洋生产力突然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当时地球绕日轨道发生变化,导致东南亚季风强度降低,河流养分供应减少,最终导致全球海洋生产力下降。 

  文献来源:Karatsolis, B–Th, et al. "Abrupt conclusion of the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biogenic bloom at 4.6-4.4 M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 (2022): 1-9. 

  (八)晚奥陶纪生物大规模灭绝,或与气候变化和海洋氧化还原变化有关 

  奥陶纪(485Ma~443Ma)是地球历史上海水分布最广泛的时期之一,海洋生物空前繁盛,但在晚奥陶纪(LOME,~445Ma)出现了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此次灭绝经历了两个生物量下降阶段,共约85%的物种消失。科学家分析了三组从全球碳酸盐层序中分布的碘和硫同位素数据,重建了LOME两个生物灭绝阶段的全球和局部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研究发现,此时期冈瓦纳古陆的冰盖增长,温盐环流增强,海面温度降低,海洋含氧量增加,海洋生产力明显提高,海水缺氧和硫化现象减少,但浅水碳酸盐陆架上依旧普遍存在非硫化缺氧现象。因此科学家推断,海洋缺氧和硫化环境减少、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和海洋生态空间缩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LOME第一阶段的物种灭绝。随后全球气候回暖,冰消期海平面上升,海洋环流相应减少,海水脱氧形成硫化环境,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或硫化氢中毒,造成了LOME第二阶段的物种灭绝。这项研究近日发表于《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进展》。 

  文献来源:Kozik, Nevin P., et al. "Geochemical records reveal protracted and differential marine redox change associated with Late Ordovician climate and mass extinctions." AGU Advances 3.1 (2022): e2021AV000563. 

  (九)英国科学家发现,印尼火山坍塌由深部岩浆系统变化引发,目前无法准确监测 

  2018年12月,印尼一座火山发生剧烈坍塌,三分之二高度的山体滑入海中,引发毁灭性海啸,共造成400多人死亡。由于该火山在坍塌前六个月连续喷发,坍塌后亦发生了强烈的爆炸性喷发,科学界据此认为火山喷发是其坍塌的主要原因。火山坍塌后,英国地调局调查了海域的喷发坍塌沉积物,科学家分析火山物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地球化学和微观结构特征,火山内部的岩浆系统的变化是导致火山坍塌的根本原因。而后期的火山喷发是坍塌后压力释放所引起的。遗憾的是,科学家认为目前的手段无法监测到这种深部岩浆长期而缓慢的变化,面对火山喷发及次生灾害,在加强地表变形监测的基础上,完善风险地区的整体灾害应对策略才是最合理选择。该研究近期发表于《地球行星科学快报》。 

  文献来源:Cutler, Kyra S., et al. "Downward-propagating eruption following vent unloading implies no direct magmatic trigger for the 2018 lateral collapse of Anak Krakatau."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78 (2022): 117332. 

  (十)英国科学家建立南极航运网络图,发现无序航运加剧了南极物种入侵,危害生态系统 

  南极洲本是一个长期孤立的、原始的荒野大陆,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但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多的航行活动给南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南极调查局合作,对进入南极水域的船舶活动进行了全面定量分析,试图从空间角度评估船载入侵物种对南极水域的影响。科学家从劳埃德海事情报公司(Lloyd’s Maritime Intelligence and Orbcomm)获取了2014—2018年间商业海事情报数据,建立起南极航运分析网络。分析表明,南极洲已与全球1581个港口建立联系,除了国际承认的五个“南极门户”港口(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新西兰的基督城港、南非的开普敦港),实际上已有23个国家58个港口与南极建立了直接联系,其中很多港口缺乏船舶航前检查,这成为南极外来物种入侵的巨大风险点。另一方面,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占据了南极洲航船访问量的88%,是南极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区域。为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科学家建议应尽快规范化“南极门户”港口,采取生物安全干预措施,建立高风险入侵物种监测计划。该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文献来源:McCarthy, Arlie H., Lloyd S. Peck, and David C. Aldridge. "Ship traffic connects Antarctica’s fragile coasts to worldwide eco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3 (2022).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