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信息】海洋科技动态

发布时间:2021-07-05

  

  (一)美国宇航局(NASA)公开海洋卫星观测数据 

  2020年11月,NASA发射了一枚海洋观测卫星Sentinel-6,用以连续观测海平面高度,并测量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和湿度。该发射任务由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欧洲气象卫星组织、欧洲空间局(ESA)共同制定,经过六个月的在轨检查和校准后,于6月22日正式向公众发布低分辨率的实时观测(3小时延迟)和短期关键(36小时延迟)数据,包括海面高度、海面高度异常、波高、风速以及一些关键的地球物理参数,公众可以在NASA官网下载这些数据。 

  (二)英国完成英格兰海洋规划区的规划建议 

  为更好地管理海洋资源开发,鼓励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的管制需求,英国2006年首次提出海洋空间规划(MSP)试点,并于2009年将MSP引入其海洋和沿海准入法案。2014年,英国为其主要行政区之一的英格兰划定了11个海洋规划区,并于2014年和2018年分别完成了其东部和南部四个区(分近岸和远海)的海洋规划。近日,英国海洋管理组织发布英格兰另外七个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近岸和远海)的规划建议及其对应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报告阐明了海砂、水产养殖、海底电缆、疏浚与排放、油气开发及海底管道、港口与航道、新能源等方面的现状和开发潜力区,以及相关海洋政策和实施建议,首次形成完整的综合海洋规划框架,建立海洋规划关键要素和证据数据库,为英格兰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 

  (三)菲律宾开始绘制海上风电路线图 

  近日,菲律宾能源部启动了海上风电路线图项目。该项目由世界银行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计划(ESMAP)资助,旨在确定菲律宾海上风电开发潜力区,制定短期和长期海上风电开发目标,规划政府可再生能源投资组合战略,并为海上风电项目投资者营造有利商业环境,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此外,世界银行还将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就业和融资方面为菲律宾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提供指导。该项目是世界银行ESMAP计划与国际金融公司海上风电发展联合项目下委托进行的一系列海上风电路线图研究之一。 

  (四)日本在其近海深处发现一处塑料“墓地”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STEC)近日利用SHINKAI 6500载人深潜器在日本千叶县东南约500公里处6000米深的海底发现大量塑料垃圾,包括购物袋、食品包装、合成纤维服装等,甚至发现一个塑料汉堡包装袋,上面标注的生产日期在40年前。此次发现的塑料垃圾碎片数量高达每平方公里4561块,科学家称这里是塑料 “墓地”,大部分塑料垃圾上都附着了海星和海葵等生物,显示区域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影响。据推测,这些垃圾很可能大多来自东亚和东南亚,随洋流漂落至此。科学家推测日本其他地区海岸附近可能会形成更多塑料 “墓地”,计划在今年夏天对这些海域进行调查。 

  (五)全球最大海洋数据供应商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其专有数据平台 

  全球最大海洋数据供应商Sofar海洋技术公司最近宣布,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其海洋实时观测数据平台,包括波浪、风、温度、洋流等数据。这些数据由其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海洋观测浮标实时获取,观测网络覆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海面,可为海上能源开发、全球气候变化建模和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六)研究发现,地球每275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灾难性地质事件 

  许多地质学家认为重大地质事件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是随机发生的,并无规律可循。然而,早期地质工作中,地质记录受到测年方法的影响,一直无法准确对地质事件定年。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改进,地质时间尺度发生了许多变化。近日,发表在《地球科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最新测年数据,汇编了过去2.6亿年的主要地质事件,重新分析了89个确定的地质重大事件的性质和发生时间,包括海洋和陆地生物灭绝、火山喷发、海洋缺氧事件、海平面波动,以及板块构造变化或重组等,发现这些事件主要聚集在10个不同的时间段,大约以2750万年的间隔周期发生,最近的一组地质事件发生在约700万年前。科学家推测,这种周期性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地球内部活动规律有关,可能也与地球在太阳系和银河系的轨道位置等天体物理周期有关。 

  (七)31000年前,北大西洋有大量冰山漂移到了亚热带 

  几年前,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从美国东部海底测深地形图中发现了700多条冰山移动产生的凹槽痕迹。此后,科学家采集了几个凹槽中的海底沉积物,经过测年发现这些凹槽大约在31000年前的海因里希事件3(Heinrich Event 3)形成。为研究冰山漂移路线,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个数值模型,模拟冰山在海洋中移动和融化过程,发现冰山大致在北大西洋深水区形成,在融水期沿着美国东海岸近岸一路被快速冲到了佛罗里达州南部,行程长达5000公里,甚至更远。科学家推测,这种冰山一边漂移一边融化,在海洋中释放大量冰冷的淡水,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这项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八)南极绕极流在温暖时期流速更快 

  南极绕极流(ACC)是35°S~65°S之间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也是全球上唯一一支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洋流都相交的洋流,是全球海洋环流的中心分布点,影响着全球海洋热传输和海洋物质循环。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中,德国AWI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沉积物粒度和元素比率,重建了过去14万年冰期—间冰期循环中的ACC强度变化,发现ACC流速变化显著,冰期流速减弱,间冰期的流速更强。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ACC强度最大值与南极冬季海冰最小值相关,据此推测ACC与南半球的气候波动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ACC可能会加速,进而影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和海洋碳储存。 

  (九)海洋生物泵在生物大规模灭绝后具有超强恢复力 

  海洋生物泵是将碳和营养物质从海洋表面输送到深处的机制,对海洋和大气之间二氧化碳的分配和海洋沉积物封存碳的速度都至关重要。生物泵通常以海洋浮游生物为介质,输送有机物的强度和效率根据海洋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群落以及食物网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从大洋钻探计划ODP1262站位中获取的49个岩心样本,通过浮游有孔虫的化石记录和碳同位素记录,发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事件(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后,海洋营养水平、生物多样性恢复大约需要400万年,但海洋生物泵的恢复速度要快得多。科学家认为,灭绝事件发生后,海洋生物泵恢复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海洋生物泵的恢复过程可能受其他因素控制,而生物多样性恢复后不断增加的生物可使生物泵的特征发生改变。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