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将部署世界最大海洋观测系统,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英国政府近日宣布,将在其10个海外领地部署海洋生物观测网络,以评估海洋保护工作的成效。该观测网络覆盖超过400万平方公里海域,包括66套立体声诱饵远程水下视频系统(BRUVS),在水下10米处的碳纤维支架上悬挂多个摄像机,可在7~10天内采集100份资料,使人们能更好的了解观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功能和连通性,同时获取必要的海洋数据信息。此项目耗资200万英镑,将持续4年,是英国政府“蓝带”计划的一部分。“蓝带”计划用于支持英国海外属地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得到了近2500万英镑的资助。
(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与跨国海上风电企业合作,将共享海洋数据
近日,NOAA宣布与沃旭能源(Orsted)北美风电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享大西洋中部的海上风能数据。Orsted将为NOAA提供其在美国管辖海域内获取的海洋物理和生物数据,帮助NOAA进行气候适应、减灾项目以及海洋气候变化等研究。这项协议为将来美国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签署更多的数据共享协议铺平了道路,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已有商业资源。作为回报,NOAA也将分享其公开可用的数据。
(三)英国海洋碳汇估值575亿英镑,高于石油天然气
近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海洋领域内自然资源资产的估值。结果显示,英国海洋自然资产估值高达2110亿英镑,包括海洋休闲文化资源、碳汇、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矿产、渔业等。其中海洋碳汇估值高达575亿英镑,仅次于海洋休闲娱乐设施所产生的收入。调查人员表示,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英国政府已制定海底碳封存计划,因此海洋碳汇的估值在未来几年内还将有所增长。
(四)美国科学家使用新型水下技术采集北极海底数据
最近,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始使用一种新方法来采集北极海冰下方的数据,他们通过将一种分布式声学传感系统(iSiS)连接到现有的海底光纤电缆,不间断地监测电缆的振动,以此记录海底地震和冰震(冰架活动造成的震动),采集地球物理数据,观测气候变化情况(浪高、海冰厚度变化和破裂时间)。
(五)多家公司呼吁暂停深海采矿,但科学家持不同看法
多年来,深海采矿活动所造成的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一直都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许多环保组织反对深海采矿。近日,宝马、沃尔沃、谷歌和三星公司联合宣布,在证明可以确保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之前,将暂停资助深海采矿活动,且通过深海采矿获得的矿物不会进入他们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供应链。然而,许多海洋地质学家认为,深海采矿造成的环境影响相对于整个海洋来说微乎其微,但可以为能源零碳转型提供原料,停止深海采矿将阻碍各国实现其碳中和目标。
(六)铬同位素可以复原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环境
铬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其地质记录通常被用于追踪古代大气中的氧气水平。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北太平洋东部缺氧区(ODZ)海水样本中三价铬和六价铬之间的迁移转化,探讨了海洋铬循环过程,发现在含氧度高的表层海水中,六价铬可能被微生物消耗并输送到更深的ODZ中,铬因此积累在200m深的海水中,且较轻的三价铬同位素会被优先还原。这个发现使科学家可以利用铬作为不同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剂,更好地了解海洋的氧动力学。
(七)海底地下水排放对沿海生物地球化学有重大影响
海底地下水排放(SGD)指地下水通过连接的沿海含水层从陆地流向海洋的过程,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携带物质对近岸海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重要影响,但通常难以量化。近日,发表在《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梳理了全球200多个区域的SGD养分通量,发现全球沿海约60%区域SGD养分含量比河流要高,沿海地下水的任何人为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养分向海洋迁移,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使用方式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模式,推动海平面上升,迫使海水回渗进入沿海地下含水层,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和养分通量。
(八)随着气候变暖,北极被雷击的次数将增加一倍
近年来,研究人员记录到北极地区遭雷击的数量异常增加。根据近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到21世纪末北极的雷击次数可能会增加一倍,将在阿拉斯加等北极圈地区引发更多山火,并融化永冻土,加速北极地区变暖。而3月底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研究也表明,北极的雷击频率在过去十年中持续上升,且升温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但现有的气候建模和雷电检测系统仍具有不确定性,很难长时间精确测量。科研人员呼吁在北极建立精度更高的地面和卫星雷电监测系统,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九)南极洲发现43万年前小行星爆炸的证据
由英国肯特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南极洲发现了源自外星的颗粒,直径100~200um,科学家称此为“凝结球”。根据同位素分析,科学家推断这些颗粒来自于43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该小行星直径约100m,在南极洲上空近地爆炸,产生直径100km火球,爆炸能量相当于100兆吨TNT(三硝基甲苯)炸药,与核爆炸相似,具有高度破坏性。这项分析方法也可能有助于识别深海沉积物岩心中记录的类似事件。该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十)南极冰架即将到达塌陷临界点
近日,先后发表于《冰冻圈》和《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两项研究均探讨了海水变暖对南极冰架的影响。《冰冻圈》上的研究表明,海洋温度若再升高1.2°C,就有可能导致南极西部冰架完全塌陷,并且使全球海平面上升3m。《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研究数据表明,全球气温再升高4°C,可能导致三分之一(近5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冰架塌陷。根据模拟结果,若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C以内,则可将南极冰架塌陷的风险减少一半,避免海平面加速上升。
(十一)海洋涡流参数影响预测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当前气候模型高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速度
目前科学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估算都是基于大量气候模型模拟结果,而模型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对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贡献。荷兰科学家将南大洋涡流对南极冰盖融化的影响引入气候变化模型中,发现受涡流影响,南大洋温度变化对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影响并不大,预计未来100年内海平面上升速度比当前未考虑涡流的模拟结果低25%。这项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广州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