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盛堰:“老大洋”再战深海

发布时间:2015-07-17

  春去秋来,盛堰在海上工作的天数超过了2000天,父亲病逝的时候他远在南沙,妻子妊娠反应最厉害的时候他在北黄海……缺席了家庭中的不少重要时刻,但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许多重要环节,他从未落下。 
  7月1日,远在太平洋上,“海洋六号”微信群里传来好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技术方法所ROV室主任、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盛堰,当选为2015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二届杰出青年。表彰会在北京举行,而在太平洋上,条件有限,晚餐时多了一道辣子鸡,算是给这位来自重庆的新晋杰出青年庆祝。 
  1996年,盛堰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春去秋来,盛堰在海上工作的天数超过了2000天,父亲病逝的时候他远在南沙,妻子妊娠反应最厉害的时候他在北黄海……缺席了家庭中的不少重要时刻,但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许多重要环节,他从未落下。他参加海洋地质野外调查航次累计超过40个,负责项目超过30个,是名副其实的“老大洋”了。经年累月的海上调查工作,他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调查作业经验,从最初的助理技术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野外调查作业组长、调查部长、技术负责、首席科学家助理。2014年,近10年没有出过大洋的盛堰,再次踏上太平洋征程,今年6月,他首次出任中国大洋科考航次的航段首席科学家。 
  “干起活来不要命” 
  “盛堰在海上工作的应变能力强,头脑灵活,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能够献出一些金点子。”“海洋六号”船临时党委书记刘方兰这样评价自己多年的老搭档。 
  2003年,刘方兰和盛堰作为搭档随“海洋四号”船一起出大洋。在工作中,设备CTD钢缆放到海底4000米时,突然失去动力,经检查发现绞车机舱进水,马达烧毁了。这可怎么办?设备还在海底,绞车失去了动力,如何回收?难道要砍断钢缆,放弃这贵重的设备吗?
  全船上下都在想办法,最后,盛堰提出了一个建议:用锚机作为动力回收钢缆。他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并马上组织实施。锚机每次收回大约15米钢缆,卡住后再人工转动把钢缆盘上绞车。就这样不断重复,全船所有人轮班上阵,最后经过3天3夜,约4000米的钢缆和大约200公斤重的CTD设备,终于被回收到了甲板上,不但避免了设备的损失,也保障了当年航次任务的完成。 
  去年在太平洋上,一次任务中,生物拖网的电机因为传动件断了,无法工作。但当时船上没有备件,盛堰主张拆开电机,他利用一个小钢材,经过加工以后,安装上代替了传动件上那个很精密的仪器,就这样,他以别人想不到的方式,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2011年,ROV室新进的硕士毕业生田烈余,跟着“海洋四号”船去南海调查,盛堰是他的顶头上司,又是那次的技术负责。田烈余刚到后甲板,发现身高体重都跟他这个山东汉子相差甚远的领导,跟大家一起抬管,推炮弹头,修绞车,不仅一点架子都没有,更是“干起活来不要命啊!” 
  无论是甲板上,还是仪器房,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无论是狂风暴雨、烈日炎炎,盛堰一直都是身先士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船上的年轻人。多年来,他所带领的“海洋四号”船调查部锤炼了一支作风优良、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海洋地质野外调查队伍,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工作中的很多方面,盛堰表现出的才华,都让人敬佩。比如:单位要造新船,他主动参加编写调查设备方面的论证报告,连造船办的人都想“挖”他过去。 
  角色不断转换,从未停止创新 
  刚到广海局时,他被分配到二海导航队,从事导航测量工作。从学校到单位,盛堰很快就适应了身份的转变,同时把好学的态度带入工作中,很短时间就从助理导航员成长为导航组长、导航室副主任。
  正在他工作得心应手的时候,2001年,单位组建深海技术室,又把他调过来,专攻海底摄像、CTD测量等陌生的技术领域。2009年,ROV技术室组建,他再次转到一个陌生的技术领域,并担起了ROV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应用的重任。 
  这样的经历,给盛堰在海上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技术负责,必须熟悉船上的全部业务工作。 
  在海上作业时,他很爱思考和琢磨,一些看似简单的实用化改进,往往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从当初十几个人一班每天做2个大型重力活塞,到如今5个人一班每天最多能做8个,作业效率成倍提高。 
  2009年,他开始负责863课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探测系统集成技术”,课题研究经费达2000多万元。这个课题主要是将前期863课题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关键技术课题成果进行技术集成和工程化应用,由7个子课题组成,在课题研制中,还要协调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工作。为了课题顺利圆满完成,很多个夜晚,他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办公室加班,很少时间陪家人。 
  “老大洋”的强国梦 
  对于一个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海洋,是心中憧憬远方的一个梦。19岁以前,他从未走出大山。23岁后,他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平均每年都要出海100天左右。 
  每一个在海上工作的人,第一个要克服的困难就是晕船。也有人天生不晕,但大多数人首次上船,都会有这个经历。盛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晕船的情景,1996年9月,那时他刚到单位没多久,就被派去“探宝号”船出海进行地震调查工作。人在后甲板工作,一个浪打上来,工作服就全湿透了,这样的海况,让第一次出海的盛堰晕得一塌糊涂,只能勉强喝点稀饭,吐了,不管,再难受也要喝,不能倒下。 
  最厉害的一次晕船是2009年,他在“海洋四号”船上工作,当时台风过境,他和所有的人都一样,抱着一个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仿佛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感觉。 
  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是“老大洋”的他,遇上海况差的时候,也还是会晕。但在海上,天气随时变化,设备也总有意外状况出现,于是就要抓紧时间抢着干活。虽然已经当了技术负责,但盛堰常常在后甲板上,和年轻人一起干重活,晚上对着电脑写总结报告。晕船对他来说,早已经无所谓了。 
  “海洋六号”船有一个传统,男同志一上船都理光头,节约水资源。去年出大洋,盛堰也理了光头,等到工作结束回到广州,头顶新长出来的几乎都是白发,刚见到他的人以为他是一夜白头。现在他的头发长了,也染黑了,但鬓角的斑白还是清晰可见。 
  19年前,他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现了少年时的海洋梦。
  19年来,无论寂寞与艰辛,他凭借着勤恳扎实的工作,默默奉献在海洋地质调查的第一线。

盛堰在“海洋六号”科考船上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杨旋  陈惠玲)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