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南极科考行4:不让一克垃圾倾入海洋
中国科考船的南极海域环保实践

发布时间:2016-12-23
 
  走进科考船“海洋六号”的餐厅后,大副管鹏再次向就餐的科考队员和船员们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过去的近十天时间里,这已经成了他每天的“必备功课”。

  

  摆在“海洋六号”餐桌上的垃圾盘也专门贴上了纸条,提醒就餐者务必将纸巾和食物分开放置,以防止处理过程中造成残留;这艘科考船还要求人们必须把所有的可回收垃圾,从塑料瓶到破布,都必须一一挑拣出来单独放置,以便于最后的环保处理。

  “我们是第一次到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我们也要求自己必须落实最严格的环保规定,届时我们要做到不让一克垃圾留在南极海域。”曾多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长期在太平洋海域航行的管鹏说。

  21日晚驶抵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港的“海洋六号”是中国一艘集地质、地震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配置较为完善的综合调查船。从1216日起,这艘科考船正式起航驶向南极海域,执行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

  这是“海洋六号”第一次在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也是中国继1990年至1991年由“海洋四号”执行第一次大规模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以来,26年间开展的第二次以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为重点的国家专项南极科考调查。而从起航的一刻开始,这艘4000多吨的科考船就将环保列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加以落实。

  “虽然是第一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但我们是有备而来,完全有能力确保在航行与科考过程中,不给南极海域造成任何损害。”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海洋六号”南极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说。

  南极,素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称,有着一个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1991年通过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从环境评估、动植物保护、废物处理与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等五个方面,对各国南极科考活动作出了严格规定;此外,《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也专门针对南极海域(南纬60度以南海域)作出了严格规定,同样覆盖了有害物质、污水、油污以及垃圾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由于要求严密、标准严格,南极海域的环保工作也堪称压力巨大。“海洋六号”轮机长耿志爱就用“特殊区域里的特殊区域”来形容。他介绍说,以油污排放为例,在《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中,南极海域是“特殊海域”条款中唯一被单独列出要求的海域,被要求“禁止任何船舶将任何油类或油性混合物排放入海”。

  “这给船只的油污处理和排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绝大部分船只在日常工作中难以遇到的。”他说。

  为了应对艰巨挑战,“海洋六号”专门购置了垃圾磨碎机、垃圾打包机等专用设备,以提高船只的垃圾处理能力;为了落实在南极海域“一切垃圾不许下海”的环保规则,科考船还专门添置了20多个专用的厨余垃圾储存桶,大幅提升了全船的垃圾储存能力。在驶离蓬塔阿雷纳斯港前,科考船还特意安排代理机构清空了垃圾和污水储存舱,以确保在南极海域期间“万无一失”。登陆组制定了南极环保措施,要求队员随身携带垃圾袋,不留下一片垃圾,不干扰动植物的生长生活,以保持南极荒野美的原始状态。

  在完善“硬件”的同时,人们也在“软件”方面下了苦功夫。全船制定了“空前严格”的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规则,同时要求全船人员尽可能节约用水、减少浪费,以减轻垃圾和污水处理压力。

  管鹏说,为了保障不让塑料、纸片等垃圾排放入海,“海洋六号”要求服务员每天必须亲手检查泔水捅和垃圾桶,把“漏网之鱼”打捞出来;而为了确保任何油污不被排放入海,轮机部门甚至禁止船员在机舱内洗手。

  “按照相关公约规定,船上的可燃性垃圾,将被送入焚烧炉充分燃烧,炉灰也不能随意倾倒,而是要和其他不可焚烧的垃圾一起打包封箱,运出南极妥善处理。”管鹏说。科考船上的生活污水则会通过两台污水处理器进行过滤、生物降解和消毒,完全达到相关条约要求的排放标准后再通过管道排入大海。

  何高文说,对于中国科考船和科考队员来说,落实公约的环保要求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自觉,“除了脚印,不在南极留下任何东西;除了记忆,不带走任何东西。这是中国人对南极的郑重承诺。‘海洋六号’也将落实这一承诺,在45天的南极海域科考进程中交出一份满分答卷。”

(新华社记者王攀 中国国土资源报特派记者陈惠玲)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