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22:珍贵的“泥巴”
——记“海洋六号”船首次东南太平洋取样成功

发布时间:2016-12-06
 
  从西太平洋出发,越过赤道,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日夜兼程,半月后终于驶近目的地——位于东南太平洋的工区。

  一片此前从未涉足的海域,一个充满未知数的研究对象,“海洋六号”首次邂逅东南太平洋,将上演什么样的故事?



  “还有30个小时就到了!”当地时间112917:30,大家围坐在三层餐厅里,抑制不住地兴奋起来。

  90分钟后,全体科考队员来到五楼会议室,开始培训。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和首席助理胡波,分别从该海域的地质地层特征,到取样作业流程和注意事项,做了详细说明。

  次日下午三点,大家身着橙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开始后甲板作业现场培训,随后开始安装调试取样设备,一切准备就绪。

  当地时间121日零点,“驾驶台,已到工区位置,请减速停船。”仪器室内,导航员樊正东正用对讲机与驾驶员联系。半小时后,DP系统启动成功,“海洋六号”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稳稳地停在了海平面上。

  三层后甲板上,体积巨大的重力活塞取样器被“五花大绑”地固定在推车上,犹如即待发射的“火箭”。此时轮到大夜班组作业,科考队员们已按照分工准备到位,组长韦振权站在A型架的操作台前,副组长闫卫召负责现场统一调度,邓义楠、王海峰、崔哲和张伙带分成两组,一左一右紧紧抓住止荡绳。

  凌晨105,在后甲板作业副组长闫卫召的指挥下,A型架、滑轮和绞车完美配合,取样器被缓缓吊起,十分钟后挂上重锤。

  绞车收缆——取下平衡杆插销——放下取样器,一气呵成,看着取样器没入水中,大伙儿终于舒了口气。凌晨130,闫卫召、李绍军又来到舷边,在钢缆上挂上pinger(声波发射器)。一分钟后,“叮叮叮”的声音响起,设备开启。

  “A型架的液压设备异常。”闫卫召将突发状况通报胡波,随即检查发现——有一根油管爆裂。于是,作业组一边继续下放取样器,一边组织人员抢修,并立即与轮机部联系更换油管。待一切恢复正常,已是凌晨四点。


  “取样器距离水面还有500米。”接到胡波的电话,记者立即赶到后甲板时,大家都已翘首以待。是啊,东南太平洋上的首次作业,怎么能不激动?

  凌晨五点,暗蓝色的海面上,天空已有微光。二十分钟后,随着取样器逐渐露出水面,大伙儿还来不及喜悦,心就“咯噔一下”沉了下去——“取样管底部弯曲,情况可能不太好。”

  小心翼翼地将取样器收回到甲板上,底部的刀口已经严重破损,“花瓣”也完全碎了,大家心里的最后一丝侥幸也被彻底浇灭,“底质太硬,取样失败”。

  半个月的航行和精心准备,一个晚上的忙碌,却没有等来厚厚的沉积物。看着“受伤”的取样器,拆下空空的透明样品管,大家的心情无比沉重。“大海有太多的未知数,这对海洋科考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参与过多次大洋科考的女科考队员张伙带告诉记者。

  尽管所有人对于这场“首秀”有太多期待,但大家都清楚,时间不等人,立即重装设备,等待下一次投放。

  凌晨540,仪器房里的气氛更加紧张,首席科学家助理姚会强正在查阅数据资料,负责浅地层剖面测量、多波束测量的李勇航和崔哲正紧张地盯着显示屏,唯恐错过任何一个数据,胡波一边通知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一边琢磨着“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几分钟后,邓博士出现在仪器房,结合多波束、浅剖、导航的数据,反复分析验证,“调查区域的底质情况比预想中更加复杂,从浅剖的数据来看,有较多突起。”

  “第一次来到这片海域,已有的资料有限,地形情况和沉积物厚度都不是十分有把握,只能边作业边总结经验。”邓希光告诉记者:“这次差了一点点运气,正好砸在洋底的玄武岩上。”

  “上测线,通过浅剖寻找更合适的新站位。”一刻钟后,导航再次与驾驶台联系,“海洋六号”解除DP定位,向新的目标驶去。

  上午9时许,水花涌起,更换一新的取样器再次投入海中。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等待,当地时间1211255,成功收回pinger。二十分钟后,取样器收回,底部仍有不明显弯曲。“该不会重蹈覆辙吧!”尽管没有说出口,但大家心里忍不住担忧着。

  从早上7点起,组长郝小柱就带领新一拨科考队员开始忙碌了,他们希望能取得新收获。“好小柱,一定会顺利的!”大家互相打气,仍然没有放弃心中的期待。

然而,取样器的情况不容乐观:刀口变形,取样管也弯曲了,很可能又是白忙一场。在副组长于立分的安排下,队员们从底部开始慢慢拆分取样器,幸运的是刀口处有沉积物,“还有希望”。

  下午1345,取样器拆开,管子里装满了褐色的金属软泥,与邓希光之前预测的情况毫无二致——“终于成功了!”等待多时的邓首席这下松了口气,立即通知仪器室,开始新的测线,向下一个目标出发。

  在处理和保存沉积物样品之前,还要先提取海水样品。六七个人抬着取样管,小心地将小孔对准取样瓶,缓缓倒满为止。接下来,大家熟练地将样品按照要求分成几段,并做好标注。

  十五分钟后,当任江波、赵强等队员将这些珍贵的“泥巴”送到地质室时,测试所的四位专家张学华、王金莲、郑凯清、邓义楠早已准备到位。待样品的剖面被切开,在场的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声:“太漂亮了,像巧克力蛋糕一样!”接下来,这些来之不易的金属软泥,一部分进行现场分析测试,一部分将完好保存起来用于今后的研究。

  后甲板操作平台上,大家还来不及庆祝,就又忙不迭地开始新一轮的准备……

吕苑鹃 韦成府 于宗泽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