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海洋六号”全面完成南极科考任务

发布时间:2017-02-02

 

  阳光,风雪,与南极科考的“海洋六号”同行。当地时间2月1日上午11时,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完成了全部多道地震调查任务,将气枪震源系统、电缆系统依次回收到甲板面后,开往附近海域避风。
  航次临时党委书记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告诉记者,自2016年12月31日,“海洋六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科考工区开展多道地震调查,打响新年首炮后,全体科考队员一起迎风雪、战严寒,克服了南极海域陌生复杂、作业窗口极为有限、气候寒冷海况急剧变化等严酷的极地冰海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鼓励科技创新,坚持科学作业,在精准预报的基础上,经过33天的艰苦奋战,已超额完成航次设计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
  经国家海洋极地主管部门批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采用高精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对南极半岛海域开展了多道地震调查、多波束测深、地质取样、地热探测、温盐深测量等,获取到一大批关于南极半岛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同时,基于海陆结合的科考方法,开展登陆考察,全面了解南极南大洋地质情况,为研究全球变化对南极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和资料。
  本次“海洋六号”南极科考,是我国自1990-1991年开展首次南极南大洋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后,时隔26年开展的第二次南极海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
航次开展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调查工作,收获了一大批高精度的、丰富的科学考察成果,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获取到高精度、大面积的多道地震调查数据,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到近2万平方千米的南极海底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数据,并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探针,首次获得南极海底地层地热流实测数据等。并积累了极地科考航行保障及复杂海况与地质条件下的调查作业经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极地海洋科考人才队伍。
  此外,本航次与“雪龙”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联合海上考察,是对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探索,开启了新时期多船联合极地科考的新模式。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于2016年10月从广州出发,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中国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任务,随后,于12月16日从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港起航,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本次“海洋六号”完成的南极科考任务,主要是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从而了解该区域地质特征、地质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目前,“海洋六号”计划二月初离开南极半岛海域,启程返航,预计今年四月返抵广州。

(中国国土资源报特派记者 陈惠玲)

2月1日上午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开始回收电缆

全面完成任务,科考队员在排空浮球气体。

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回收气枪

本报记者与科考队员们一起庆贺胜利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合影留念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