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的日记精彩纷呈,内容中有对父母絮絮叨叨的,有对老婆腻腻歪歪的,有对恋人卿卿我我的,有对孩子儿女情长的,有对领导嘟嘟哝哝的,有对朋友嘻嘻哈哈的……除此而外,记者还发现更加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记述了科考工作中发生的精彩故事,以及每个人在这些故事中所处的角色、参与的过程、心理的活动以及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等。记者认为,这些日记中的科考故事,是无法用其他写作形式所能取代的,于是稍加删减编辑,就原汁原味地端给读者。瞧瞧味道如何?
故事之一:
曾经沧海难“取”水 巧思妙手解难题
CTD的全称为温盐深剖面测量仪,是海洋调查中一种最基本的水文调查设备,可测量海水的温度、电导率、压力等数据,并可在不同深度进行海水样品采集。为了给蛟龙号5000米级下潜提供温盐深数据,同时为海水化学、生物分析提供样品,中国大洋23航次中开展的第一项调查就是进行CTD测量。
CTD上面安装有电导率、温度以及压力传感器,另配有采水器及24个8升采水瓶,在下放和回收过程中全程记录各传感器的测量数据,还可进一步计算出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在设备回收过程中,通过探头感应压力的不同,在事先设置好的层位深度进行采水。但是,令记者吃惊的是,茫茫太平洋上,获取一点海水居然也会成为难题?
请看科考队员们在日记中记载的温盐深采水的故事:
(一)
现在是早上八点钟,北京时间凌晨两点,刚值完大夜班的我却没什么睡意。
昨晚11点我们到达了工区,正式工作终于开始了。作为出航以来的首个站位的首项工作——CTD(温盐深测量)闪亮登场,身为专业负责的我觉得很荣幸,也有一些压力。毕竟这是航行达半个月之久后的第一项正式工作,我非常希望打响第一炮,能够为大家开个好头。
但世事难料,常常事与愿违。CTD采水器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顺利释放,没有采到水样。经过查看数据分析后知道,直接原因是该设备没有下放到预设的采水深度,导致采水器无法正常释放。这种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几次,所以我并没感到特别意外。由于船载测深仪和pinger(声脉冲发生器)无法正常使用,监测不到设备离海底的高度,只能依靠多波束水深和绞车缆长来粗略估计设备的下放深度。加上海况不好,海流较急,钢缆的倾斜度很大,虽然启用了侧推来辅助作业,但缆长与水深仍然相差200多米,最终导致了CTD采水器无法正常释放。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总会有很强的负罪感,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作业失败,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对不起大家,特别是那些跟我一起熬夜值班的同事们。看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他们还会走过来安慰我几句,让我的心里觉得更加难受。(李琦 海洋物理助理工程师,28岁)
(二)
CTD作业连续两次没有释放,给了作业人员比较大的压力。CTD作业中,底层采水瓶控制非常关键,如果它不关闭,其他采水瓶也不会关闭。底层采水瓶关闭的条件:在海底停留一定的时间(例如5分钟);或者深度超过设置值。由于pinger(声脉冲发生器)故障,CTD系统到达的深度很难判断,所以一般采用停留时间来触发底层采水瓶关闭。但前面两次采水都失败了,大家都感到奇怪,有人认为仪器灵敏度有问题。李琦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经过综合研究分析,他认为不是仪器失灵,问题出在停留时间上。当设备接近海底钢缆停止施放时,由于船的漂移,CTD系统并没有停下来,还会慢慢往下坠。绞车停了5分钟,但CTD系统在水中静止停留的时间不到五分钟,可能只有一两分钟,导致底层采水瓶没有关闭。所以,必须停留更长时间才行。在第三次CTD作业时,就采用了这个方法,24个瓶全部关闭,采水成功。问题解决了,CTD作业有把握了,原来深水CTD和浅水CTD要分两次作业,现在两个12瓶采水,一次搞定。 (刘方兰 首席科学家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4岁)
故事之二:
滑轮故障作业停 桃代李僵换滑轮
在海上开展科学考察,各种难以预料的事都可能发生。就在CTD采水问题解决不久,作为吊运海上作业设备的关键所在——滑轮出问题了。先是听到异常响声,紧接着又从滑轮上飘下磨损的金属碎屑、金属丝,再后来,干脆卡住不动了,而此刻,滑轮上吊运的CTD测量设备还在海面以下3000米处,怎么办?请看“海洋六号”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一)
12点左右,我来到绞车操作间,想见证CTD的成功,这时听说滑轮已经不动了,大家都很紧张。绞车停下来之后,我们来到四层甲板查看滑轮,从表面看不出问题,让滑轮左右移动,希望卡住的地方能因为受力方向不同而有所松动,刚开始有点效果,可以慢慢的回收钢缆……,经过几次卡住,移动滑轮位置之后,突然一个四分之一圆的金属圆环从滑轮中掉了下来,大家都被吓坏了,半天都没说话,紧张的看着刘哥(技术工人刘碧荣)查看那个让人揪心的金属圆环。
为了保证安全,张主任(甲板作业组组长 高级工程师张锦炜)让大家离开后甲板。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用折臂吊吊着小滑轮分担大滑轮的拉力,之后慢慢的将CTD收上来。将近凌晨2点,成功的将CTD回收,这次的采水瓶只有一个没有封上,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领导们决定明天检修滑轮,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这也提醒我们要仔细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要放过,才能避免大的问题发生。(王俊珠,地质组硕士,27岁)
(二)
为了跟踪滑轮故障处理,睡得比较晚,起来已经9点多了。上午,召开了船上主要领导会议,甲板作业人员列席。会上柯胜边(调查部部门长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滑轮问题的经过及其影响,提出了我们对下一步工作的初步意见。大家基本同意调查部提出的工作方案,即鉴于目前海况不好,拆下滑轮后,先完成剩下两个测站的生物拖网,待海况好转,伺机在侧舷完成两个重力活塞取样测站,然后把侧舷相同型号的滑轮换至A架,接着完成后面的工作。
别小看A架上的这个滑轮,直径1.2m,重量超过500公斤,因此,要从8米多高的A架上拆卸滑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柯部长非常重视。在施工前,先召集有关人员聚到一起,部署拆卸步骤和人员分工,强调施工安全。中午1点,拆卸工作正式开始,A架上由刘碧荣负责操作,吴诚强(后甲板作业组长 技术工人)指挥吊机,黎俊强(后甲板作业组长技术工人)开折臂吊,其他人员分别在不同角度牵引着滑轮,避免滑轮晃动。先用吊机把滑轮挂住,然后再拆卸滑轮上的卸扣和其他附件。刘碧荣身手非常敏捷,只见他轻巧地爬上A架,先系好安全带,并熟练地把各种工具做好保护措施,之后就是拆除卸扣,每个卸扣就有一二十公斤,普通人站在8米多的A架上都打哆嗦,刘碧荣则操作很自如。卸扣拆出的最后时刻,吴诚强提示大家拉紧牵引绳,吊机受力,随着刘碧荣最后一锤把卸扣螺栅拆除,整个滑轮的重量全部转移到了吊机上,在牵引绳的配合下,500公斤重的滑轮最后平稳的放到了甲板上。第一步——拆滑轮终于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检查故障、维修工作等。
今天的滑轮事件提示我们,必须对L吊上的同类滑轮进行检查维护,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另外,对于甲板机械类的设备,一旦出现异常声音或者其他异常现象,要尽早查明原因,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席科学家助理 刘方兰)
(三)
这两天由于滑轮故障,多项调查工作陷入停滞状态,大家都非常着急。经过商量和讨论,今天启动了一项应急预案,将侧舷的滑轮拆下来装到A架上。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可真是大费周折!上午九点多,首席科学家和两位助理来了,部门长来了,后甲板人员就绪,我们值班的也过来帮忙,真正是全民参与!首席科学家杨总(杨胜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戴上安全帽亲自参与固定工作,刘助理(刘方兰)站在高处全盘指挥,邓助理(邓希光 首席科学家助理)拿着相机记录大家的工作状态,柯部长更是全副武装,亲自爬到6米高的支架上,进行拆装。吴诚强安排好各紧固工作以后,也爬到支架上一起拆滑轮,黎俊强开吊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虽然船晃得很厉害,虽然阳光很刺眼,但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上午11时许,终于顺利将滑轮拆下来了,平稳地降到甲板上。
为了确保作业安全,防止类似的滑轮损伤事故发生,大家决定将拆下来的滑轮进行检修,拆下挡板以后,发现Danocon公司原装滑轮本身就有问题:轴封螺丝松动,几个螺丝手轻轻拧一下就出来了;主轴上缺少一个密封圈,轴承盖内的密封胶变形了。因为缺少密封圈,一个轴承已经生锈了。为了确保至少一个滑轮完好,大家把昨天出故障滑轮上好的部件拆过来,换掉缺少或变形、生锈的部件。应了西方那句谚语:“自己拧的螺丝才结实。”
下一步工作就是将这个护理好的滑轮安装到A架上。这时调查部当班的同事都纷纷出来帮忙,队伍一下子壮大了许多,刘碧荣和吴诚强又爬到A架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苦工作终于成功地将滑轮安装上去。晚饭过后,随着箱式取样器在绞车的牵引下顺着滑轮缓缓下放,大家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作业了!(胡波 电子机械组 硕士,25岁)
故事之三:
多管齐下样品少 八败终成齐欢呼
海上作业,新问题总会不断出现,特别是一个航次或者一个新的作业手段开始的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分析原因,出谋划策,问题一个个解决了。 “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的远洋科考队员就有这样的自信!多管取样是获取海底沉积物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长达40个小时的8次尝试后, 5000米海底的底层水和深海沉积物终于被采集到海洋六号的甲板上,成功了!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吧……
(一)
下午三点,穿戴好工作服安全帽开始上班,去的时候正在做多管取样,第一次多管没取到样品,于是进行第二次。我以为多管不过是箱式取样器的升级版,不过是多了些装置而已,没想到这里面的学问也不小。 |
我们组队员各就各位,分配好位置,将多管收上甲板,太一目了然了,只有三个管子有不到10cm的样品,其余的都是海水,很让人泄气。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有的说是下面的橡皮垫密封不好,所以会漏掉沉积物;有的说因为重量不足,或者多管取样器的几个支脚面积太大,多管取样器不能压到沉积物中;有的说可能是多管取样器的机关成功触发之后,由于沉积物的粘性比较大,在起拔的时候下面的橡皮垫不能及时盖住管子。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到了下午吃饭时间,大家都去吃饭,但是思考没有停步,各自都在想着办法。(王俊珠 海洋地质硕士 27岁)
(二)
今天早上8:30,多管取样器带着满满的8管全样回收到了甲板,成功了!这是一件轰动全船的大事。自本月17日开始进行第一次多管取样,已经先后进行了八次尝试,最好的一次就只有一管有大约30cm的样品,其他的都是几厘米或干脆一点都没有,俊珠说管内是“清清白白”(全是海水)。八次失败后的成功,来之不易!它的成功,意味着从此多管取样走上正规。之前的八次取样,是付出了辛苦和代价的,每次都让大家绞尽脑汁改进方法,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而且,每次作业都需要船用动力定位配合,过程大约需要5个小时,八次相当于40小时,大约两天的工作时间,光燃料费用就超过10万。所以,今天的成功,是一次伟大的成功,非常感谢综合作业一组所付出的努力,他们是:炜哥(张锦炜)、小刘(刘碧荣)、李琦、(傅)晓洲、老哥(张学华)、杨永、黄宁等。事后,大家总结了成功的几个因素:一是在释放装置处缠绕了两圈胶布以及下水前用纤维带住释放阀,防止提前施放;二是改变了配重,在原配重的基础上,减少一半;三是今天海况只有1-2米浪,为采样成功提供了基础。至晚上8:30,已经成功完成多管取样三个测站,成功率100%,而且有两次是全部八管满样,一次七管满样。(刘方兰)
(三)
在我们的施工设计图上,多管取样的站位就是结结实实的“钉子户”。其它的“人家”(例如箱式、CTD等)比较听话,在图上基本都被划掉了,就剩下多管了,看样子比人民币还要坚挺。轮到“拆迁”一组上场了,临行前别人都是“喝妈一碗酒”,可是船上不让喝酒,刚好有海鱼汤喝,大家灌了一肚子的海鱼汤,海鱼汤立刻转化成熊熊烈火,吐口气就能烧开一桶水,若不是有规定,大家肯定是穿着斯巴达克斯的角斗服上阵了。怒拔“钉子户”的战斗开始了,“拆迁队长”炜哥可不仅仅是吃干饭的(还吃稀饭),啃过骨头吃过豆腐,上得厅堂下得地狱,软硬黑白通吃,啥没有见过?这次由他负责指挥,刘碧荣充当先锋,高晓辉(博士)担任参谋,其他人积极配合,到8:30左右,第一个多管站位终于被成功拆除,施工图上被狠狠打了个叉叉。然后大家一鼓作气,个个击破,全部“拆除”指日可待。(程思海,土工测量负责,化学专业高工,38岁)
注:以上报道及图片得到了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员刘方兰、程思海、邓希光等同志的协助,特此感谢。
(党委办公室 陈惠玲)

温盐深剖面测量仪作业1 温盐深剖面测量仪作业2

更换滑轮1 更换滑轮2

多管取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