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中德合作北部湾环境研究海上调查出航

发布时间:2009-09-23

9月2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奋斗五号”船从广州启航,执行中德合作项目“北部湾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此举可深入分析研究北部湾近万年以来的环境演变及人为作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码头组织了简短的欢送仪式。
    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夏真介绍, “北部湾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项目周期为4年,从今年正式开始。项目研究期间计划安排2次海上调查,本航次“奋斗五号”科考船 将从9月23日-10月17日在北部湾中国海域开展 高分辨率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海流测量、地质取样、温盐深测量及海水取样等,计划完成 1660 km的物探工作量,29个工作站位,并设置2个海流观测站位。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派出了7位专家参与联合调查工作,担任德方首席科学家的是乔安娜.温妮可博士。他们 携带了浅地层测量处理软件、重力取样器、多管取样器、箱式取样器、抓斗取样器、温盐深测量仪及样品现场处理设备等上船和中国科学家们一起开展联合调查。
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科学问题。 一般而言,全新世指的是近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此间,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环境塑造成型;人类由蒙昧时期向文明社会跃变,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其间 所发生的一些短期、突发的气候事件与当前环境研究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研究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可以为预测未来全球变化提供重要参照和可靠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北部湾 全新世环境 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项目由中德双方分别申请,经国土资源部和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BMBF)批准,已纳入2009年地质大调查项目范畴。在此项目中,中德双方将 对北部湾全新世的高分辨率沉积序列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重建北部湾地区全新世沉积过程和区域人类活动的历史,深入探讨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双方还将通过对我国南海北部湾、珠江口与德国波罗的海等区域环境演变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由此分析海洋与陆地、人类活动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预测未来环境的演变趋势。研究成果将为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及减灾防灾提供重要资料和科学依据。
    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海湾,面积近13万km2 ,略大于我国渤海。湾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面为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西面为越南,海域洁净,海洋环境较为优越,被誉为中国沿海开发最后的处女地。而波罗的海也是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北部湾可进行对比研究。
     据悉,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IOW)是一个专门从事波罗的海及其周缘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活动、海洋地质环境演变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机构,在近岸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公益性、战略性调查研究机构,已连续10年在我国南海珠江口、北部湾 区域开展近岸海洋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本项目是中德双方在海洋地质环境领域展开的全方位合作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推进前沿学科发展,同时也可推动与北部湾周边国家的合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处蒋仕金教授介绍说,近十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极为重视国际合作,先后在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地下水、天然气水合物等多个领域展开国际合作。这次合作是中德两国继2004年开展 “南海北部陆坡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后,第二次在海洋地质领域的合作。2004年6月,德国“太阳号”科考船在实施“南海北部陆坡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我国南海发现了面积达430平方公里,为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自生碳酸盐岩区,有力推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进程。

 
( 党委办公室 陈惠玲)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