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四号”船2005年第二航次的任务之一包括帮助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王汝建教授回收然后释放锚系一套。锚系的位置位于南沙永暑礁附近,水深为2488米,为“实验3号”于2004年5月15日释放。整套锚系自下而上的组成部件为:1000公斤重的水泥块1个,两个并联的声学释放器,浮球1组,底层海流计与生物捕获器1组,浮球1组,表层海流计与生物捕获器1组,浮球4组。各个部件用1890米的铠绳及U型不锈钢卸扣按照一定的间距再串联而成。除了水泥块外,其它全部部件均为进口设备,整套锚系的价值为120万元左右。
通过沉积物捕获器收集的样品:1、研究南海现代沉积过程;2、研究南海陆源和生源组分的季节性变化;3、为南海古海洋、古气候研究提供依据(据王教授)。
5月6日早上07:30为计划开始工作的时间,然而王教授却一夜无法安眠,早早地起来了,独自一人站在后甲板上,望着无际的大海心有所思、心有所虑。5月的南沙,气温早早地爬上了30多度,好在天时地利,风平浪静。准备工作就绪后,王教授的研究生雷永昌同学首先把一个类似医用听诊器的发射信号探头从船的左舷放下,当放下大约10米左右时,因海流的作用,探头向船尾、船底漂移了不少距离,为安全起见,王教授决定停止放缆。随后,王教授端坐在甲板上的控制仪器前,并把操作说明书小心翼翼地摆在仪器旁:即使熟记在心里,此时也不为多余。08:00,最后一次检查完毕后,王教授输入了第一组声学释放装置的密码,按确定后,相应的指示灯亮起,过了4、5秒钟后,有一个“执行”的指示灯迟迟未亮,又过了一会,还是不亮。这时,王教授的心有些紧张了:莫非操作错了?同时对着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又检查了一遍,没错!按确定后,这个“执行”指示灯应该亮起来的。难道海底的锚系不在了?带着这个疑问,王教授执行了另外一套指令:测定水下释放器与水面发射器的距离。很快,结果显示出来了:2460米(声学释放器离海底还有20多米的距离)。看到结果,王教授的心稍稍地放下来了:至少锚系还在!稍微调整一下心情后,王教授再执行了一次操作,结果还是一样:“执行”的指示始终未亮。刚刚缓和下来的心又“咯噔”地提到门坎上,王教授不由自主地嘀咕了一下:怎么回事了?同时又测试了一下距离:2459米,除去船体的漂移,锚系还是一动不动的呆在原地。面对这种情况,大家的心也一下紧张起来了,纷纷围过来献计献策:能否用第二个声学释放器的密码试一试?王教授立即否定了该提议:不到最后关键时候,绝对不能使用第二个密码!是否我们离锚系的距离太远,超出了声学控制范围?经过检查船体GPS位置于锚系的位置,距离根本不是问题。最后决定重新启动仪器再试一试,结果还是一样,这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似的,谁都不敢大声说话,王教授的脸色更加凝重了:这可是120万元的设备,加上投放、回收及其它费用,将近200万元!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就在大家几乎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发现甲板上还留有将近5、6米左右的声学发射器电缆,就说了一句:“是否是电缆长度不够啊?”看到这种情况,大家也觉得似乎有理,于是把所有的电缆都放了下去,重新发送指令,约2秒钟后,“执行”指示灯突然亮了起来,王教授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马上又发送了一套测距指令,返回结果为2440米。看到该结果,王教授如负重卸似的软坐在小板凳上,脸上却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一颗悬挂的心终于再次落下。
接下来就是等待浮球的出现,把船靠过去捞起来。但是在锚系完全回收上来之前,王教授一刻都不敢丝毫大意,因为前两天他给我们介绍锚系的结构及收放注意事项十时,他最担心的另外一个地方就是锚系的连接处、卸扣、转环、链条严重腐蚀而导致回收失败。约5分钟后海面上出现第一个浮球(顶端浮球距海面大约有600米),随后通过人力、绞车把浮球、铠绳慢慢地拉上来,08:40收回第一个沉积物捕获器及海流计。当沉积物捕获器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拉上来时,王教授有如见到久别重逢的故人一般,马上跑过去上上下下仔细地检查起来,但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捕获器的6个(上3下3)14mm的进口不锈钢扣环有2个完全锈断,3个严重锈蚀,1个完好!09:57收回第二个沉积物捕获器,结果一样令人震惊:1断3锈2完好!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不锈钢仪器则铮亮如新,根本看不到一点锈迹。10:10,锚系全部收起,随后的工作就是对锚系进行全面地检查、收集数据、更换电池、设置参数、对连接处进行双保险加固等。检查的结果,还发现两个沉积物捕获器的电池在一个多月前已经无电,给收集数据的精度造成了一定的误差。
下午2:30开始对锚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加固,确保锚系万无一失。3:00从顶端的浮球开始下放,至4:46最后一个重达1000公斤的水泥块脱钩,宣告整个锚系顺利释放。
(资料处理研究所 刘胜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