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DY105-15航次调查圆满完成任务后,首席科学家杨胜雄博士进行总结时高度评价说,SeaBeam多波束系统在整个航次中始终工作状态良好,不但顺利完成多波束测量任务,而且为其他地质地球物理手段提供了优秀的地形地貌图件,是顺利完成航次任务的首要功臣。SeaBeam系统在1994年引进时是当时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海洋调查设备之一,至今年已经快10年了,然而“海洋四号”SeaBeam多波束系统在DY105-15航次大洋调查中却一直工作正常,确实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但这一切“海洋四号”多波束技术人员心里明白:这是回报,是多波束技术人员多年来对系统精心维护和保养的结果,才使SeaBeam多波束系统仍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海洋四号”SeaBeam系统于1993年签订合同,1994年安装,1995年验收成功并试生产,1996年正式投入使用。由于受当时技术的不完善和关键技术垄断的限制,自安装、验收以来,系统故障率相对较高。但在技术方法所多波束室成员在技术方法所领导的影响下,爱岗,勤学,敬业。从系统引进至今,多波束技术人员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保养的经验。
精心的管理是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海洋四号”SeaBeam系统自引进开始就设立专人管理。余平、刘方兰是SeaBeam多波束系统的第一任系统管理员,他们带头形成了很多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好习惯:专人开机关机、上岗前培训、保持设备干净整洁干燥并维护周围环境卫生、经常开机通电运转、定期检查系统软硬件等等。系统管理员任何时候都心系SeaBeam,只要是SeaBeam的事情,系统管理员就会主动承揽,当作自己的事,从不推脱。SeaBeam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系统管理员每次都是用最快捷的方式与外方工程师沟通。SeaBeam系统引进后存在问题需要升级,是当时的系统管理员与SeaBeam公司协商后,于1998年趁“海洋四号”船停靠夏威夷期间完成,既节省了经费又方便厂家工程师工作;SeaBeam后处理软件是系统管理员在夏威夷期间自己去夏威夷大学交流实现升级的;SeaBeam后处理工作站出问题后,是系统管理员联系夏威夷后处理工作站代理升级解决的。10年来,有关SeaBeam传真、电邮超过200封。2003年大洋DY105-15航次之前,现场监控O2工作站崩溃,后处理工作站厂家表示无法维修,换新的约需1万多美元。这种情况下,系统管理员走访广州多家电脑公司,最后自己掏几千元从一家旧货市场抱回一台性能差不多的同类型工作站。就是这样,系统管理员为了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静悄悄地采取措施,为大洋DY105-13航次彻底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良好的设备维护和保养是SeaBeam系统持续正常工作的保障。多年来,多波束技术人员做到了系统正常时保持维护,出问题时认真解决,决不让问题扩散、蔓延。多波束技术人员对待系统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视,查资料、翻手册、上网,想方设法查找原因,自己解决不了的就请教外方工程师。多年来,SeaBeam共发生在一天以内无法解决的故障达15次之多,且大部分是在海上作业时发现的。这些问题中,有的确实是难度较高的技术问题,有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要非常细心才能发现。如2002年7月,海洋四号在执行大洋DY105-13航次时SeaBeam系统突然停止工作,就连外方工程师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技术人员连续工作一个星期,终于查清故障来源,并自编程序顺利解决问题,确保重大调查项目的顺利完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就是这样解决系统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了保证DY105-15航次的顺利进行,多波束技术人员从2002年底就开始对系统进行维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都逐一落实,购置了新的涌浪补偿仪、准备了新的DSP连线、重新布设了可能引起噪音的信号线、编写了数据转换程序,这些工作在大洋之前的综合试航中效果明显,保证了大洋前两个航次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综合试航中发现系统死机现象仍偶有发生,大家除了解决技术问题外,也没有放弃观察一个非技术细节:系统死机时,仪器房温度计往往超过20℃以上。果然,大洋前夕仪器房安装了大功率的空调后,今年大洋第二个航段,多波束系统连续工作40天不死机创造了“海洋四号”多波束系统连续工作的最长纪录。
严格的系统管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海洋四号SeaBeam系统的“生命”在不断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