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19天,航程约53000千米,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胜利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5航次、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返抵广州。2018年1月30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和科考队员亲属到码头迎接,向科考队员表示慰问。
“海洋六号”船自2017年6月26日从广州起航,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整个航次历时219天,航程约53000千米。航次期间,采用“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生物拖网、地质取样等多种调查手段相结合,全面完成了深海地质第5航次和大洋第41B航次任务。在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新资源调查、环境与生物调查以及海洋新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五项创新性成果。
本航次由国家多个部门共同组织完成。其中,深海地质调查第5航次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航次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土资源报社等国内8家机构的科考人员和墨西哥、加纳和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3位国际学员共计130人参与科考工作。
关键数据:
●航程:53000千米
●参航人数:130人
●参航单位:8家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国土资源报社
5000米:
●在5000米水深首次发现富钴结壳
培训来自三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
●墨西哥
●加纳
●肯尼亚
三种资源:
●富钴结壳资源
●多金属结核资源
●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
四项纪录:
●多金属结核最大丰度:70.4千克/平方米
●沉积物柱状样最长岩芯:14.45米
●海山最长岩芯:5.86米
●“海马”号ROV单潜次取样重量336千克,最大单个样品62千克
四项创新技术:
●“海马”号ROV搭载钻机取样技术
●“海马”号ROV厚度探测技术
●“三点激光”海底摄像探测技术
●多波束回波勘探技术
抢修机器
圆满完成深海大洋科考航次任务,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航次历时219天,航程近53000千米,在西太平洋调查海域完成了ROV下潜7次、多波束测线7582千米、浅地层剖面测量2014千米、海底摄像547千米、地质取样269个测站、环境调查111个测站。在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新资源调查、环境与生物调查以及海洋新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五项创新性成果。
一是新获取一批深海地质数据和实物样品。在西太平洋海域20多万平方千米的4个调查区内,获取10143千米的地球物理测线数据,380个地质环境测站样品等,更为全面地掌握了调查区内深海矿产资源分布和环境生物特征。
二是合同区富钴结壳资源勘探进入精细探测新阶段。对我国西太平洋3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内的11个区块进行了精细勘探,进一步了解了220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块内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厚度特征,首次系统发现大量浅埋藏型结壳,为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是首次开展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国际培训。根据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对来自墨西哥、加纳、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3位国际学员开展富钴结壳海上勘探培训工作,为推动人类共同利用深海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稳步提升我国深海大洋勘探能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深海资源环境勘探,将“海马”号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国产深海海底钻机、“三点激光”海底摄像、多波束回波探测等技术成功运用于海底矿产资源探测,首次在海山区钻获长达5.86米的富钴结壳与基岩岩芯,实现了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搭载钻机作业、富钴结壳声学原位厚度探测的新突破,实现了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快速探测和多参数实时定量分析,提高了资源探测效率和精度。
五是拓展新资源调查新区域,圈定深海稀土和富钴型结核成矿富集区,发现了高丰度的多金属结核资源。
加强科考团队建设,建成远洋科考坚强堡垒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高等院校等8家机构的130名科考人员参与科考工作。航次期间,临时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地调局党组关于“加强野外临时党组织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的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发挥全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海洋六号”建设成为中国深海大洋科学考察工作中的坚强战斗堡垒,全力保障科考任务全面顺利完成。
航次期间,恰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充分利用船舶靠港备航休整、航行途中和作业间隙,先后3次组织全船党员和科考队员学习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深入学习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为我国在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对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发展海洋地质事业充满信心。
“海洋六号”临时党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及时处理科考队员在海上调查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狠抓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鉴于航次工作任务繁重、持续时间长达200多天的实际情况,临时党委围绕航次科考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成立“青年突击队”等一系列活动,及时开展情绪疏导谈心谈话工作,为远洋科考保驾护航。
在临时党委的组织领导下,“海洋六号”注重加强海洋科普和文化建设,航次期间首次参加全国性的“海洋科考直播课堂”,通过网络视频为全国青少年普及海洋科学考察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海六学术讲堂”,举行国庆升旗仪式,举办中秋游园活动和晚会,组织生日慰问活动和新年拔河比赛、球棋牌比赛等,活跃海上生活。此外,持续开展“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航次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扩大了海洋地质工作的影响力。
航行保障有效 动力保障出色
西北太平洋处于台风发源地,台风活动频繁,天气状况对海上作业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大影响。为此,“海洋六号”船高度重视气象分析工作,一天数次接收和分析气象信息,结合作业区域的地面分析图、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精准预判工区未来几天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海上作业计划,提高有效作业时间。在200多天的航次中,累计避风时间不到10天。此外,驾驶值班人员与后甲板作业人员保持持续有效沟通,确保海上作业安全顺利开展。
本航次科考任务重、时间长,给动力保障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由于机器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突发性故障难免发生。航次中,主发电柴油机缸头螺栓先后两次断裂,发电柴油机的连杆螺栓断裂,缸套和活塞杆受损,主启动空压机连杆出现故障。“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及时组织抢修,克服重重困难,数次成功排除动力设备故障,保证了船舶的正常作业和航行安全。作业途中,调查设备A型架顶部油缸发生故障,检修工作困难重重。科考队员们不畏艰辛,克服了船舶摇晃和高空作业等不利条件,连续奋斗了两天一夜,成功修复高位油缸,保障了整个航次任务的顺利开展。
打造优秀青年科考团队,提升深海远洋调查能力
自2011年起,“海洋六号”船已连续7年执行深海地质和远洋科学考察任务,2016年至2017年还执行了中国南极第33次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多年的远洋科考工作,使“海洋六号”在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首席科学家、船长及青年科考团队。本航次,在邓希光等4位航段首席科学家和蓝明华等2位船长中,杨永、姚会强、蔡观强3位首席科学家和船长管鹏均为“80后”。
长年累月的深海远洋科考工作,全面锻造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远洋科考队伍,极大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综合能力,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海洋地质科学考察重任,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感谢祖国人民关怀,给予海洋地质工作大有可为的舞台
航次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本航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以多种形式表示慰问,给予全体科考队员极大的鼓舞。
经过219天的艰苦奋战,2017-2018深海大洋航次科考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此向祖国汇报!向关心关怀本航次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全体参航人员、亲属以及其他相关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本版文字由何高文、陈惠玲、邓希光、余天明、杨永、蓝明华、管鹏、朱夏、薛俊辉等集体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