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驾驭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只有时刻铭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勇于担当,恪守信用,珍惜荣誉,人生的航程才可能一帆风顺。
7月18日早晨,执行大洋第36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全速行驶在深蓝的太平洋。刚处理完一个机电障碍,海况见好,孙雁鸣松了口气,打开手机微信,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文章《船长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文章的话题从泰坦尼克号切入,全面介绍了一个人们熟悉而陌生的特殊职务。已经当了7年船长的孙雁鸣,对这个话题感慨万千。
船长的责任,注定是沉甸甸的
看上去仍然年轻,孙雁鸣名副其实算“资深”老海洋了。1997年从广州航海学院毕业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他用18年的时间,从水手、三副、二副、大副,一直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船长。
一年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度过,孙雁鸣对海的感情比别人更加复杂。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孙雁鸣第一次出海。船刚到珠江口,就开始晕船,吃不下饭,就只喝水,最后连胆汁都被吐出来。
对于“海洋六号”,孙雁鸣熟悉得像家人。他是这条船的大洋航次首任船长,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作为船长执行中国大洋和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任务,海上作业600多天,安全航行超过10万公里,参与科学团队完成了数万平方公里海底资源的调查,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考成果。
时隔一年,今年7月孙雁鸣再次上船。与之前相比,“海洋六号”已经有微信,信号尚不稳定,和家人朋友的日常通信却不成问题。然而,毕竟行驶在茫茫大洋,台风、海浪、设备故障……所有的风险都比陆地来的不可预设,上万个仪器、65个船员和科考人员是否安全?设定完成的航段科考任务能否执行顺利?船长的责任,注定是沉甸甸的。
迎着碧波托出的红日,孙船长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他先到驾驶舱询问值班人员情况,检查航线;查找、接收最新的海洋气象预报资料,通过分析,结合现场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了解科考调查部门的工作安排,与首席科学家沟通情况;与轮机长沟通船舶机器运行情况;召开会议解决存在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晚上12点,将每日的工作日报发送到广州海洋局。
孙雁鸣几乎走遍中国所有的海洋国土,丰富的经历中充满了成长的故事
五次远赴太平洋开展远洋科学考察,曾赴钓鱼岛、黄岩岛、南沙群岛等区域, 在“探宝号”、“海洋四号”、“海洋六号”船等多条调查船工作,孙雁鸣几乎走遍中国所有的海洋国土,丰富的经历中充满了成长的故事。
调查船的吨位一般都比较小,在遭遇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时,如果船长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后果。
船与台风、寒潮的遭遇,对于孙雁鸣来说,几乎就是家常便饭,一次,在西沙海域作业,寒潮突然来袭,船急忙开到300海里外的广州港避风。风浪逐渐增大,船越跑越慢。在驾驶室呆了6个多小时,孙雁鸣回房间想休息一会儿,刚躺到床上5分钟,船剧烈颠簸呈35度角,人整个立起来,舱内电风扇直接摔到门上。孙雁鸣的心一下悬到空中,跌跌撞撞就往驾驶室跑。
这段经历在他脑海里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台风,还有很多灾害性天气对船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之后,他格外注意各种气象研究,不间断地通过各种渠道监测台风轨迹,想方设法从台风还没有形成时就采取措施,指挥船舶安全避离。
2011年6月,“海洋六号”船首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时隔八年后的首次远洋任务。作为船长,他研究收集各种气象资料,根据风、流、浪、碍航物等多种指标,认真制定航行计划,成功有效地执行了各项科考作业。
2012年,海洋六号执行“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警戒护航任务。这期间,台风“古超” 在工区东面生成。根据他的分析,台风将很快正面袭击工区。可是,天气海况都不错呀,怎么可能有危险?不少人对此发出质疑,孙雁鸣对自己的判断十分笃定,果断航行到500公里外的海域避让。果然,船刚离开不到一天,台风携着狂风暴雨到达作业海区。
与一般的货船、渔船不同,海上科考调查船是要借助船作为平台,携带仪器进入设定好的工作区,在甲板上操作仪器,投掷、采集样品、现场测试、带回样品。如此的工作属性,对于行船的方位目标准确性、定点稳定性和一定范围内工作区的防干扰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它最考验的是船员的毅力和能力。
狭小的空间里集中了成千上万种机电设备,突发性设备故障随时都可能发生。2011年,首次航行大洋的“海洋六号”,一台关键设备突然失灵。此时,价值上百万元的水下设备还没有收回,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丢失设备,甚至危及航行安全。情况紧急万分,孙雁鸣果断命令驾驶员启动主推进器稳住航向,不断调整速度保持作业钢缆与螺旋桨的安全距离,与此同时,调查部紧张地回收设备。两个多小时过去,设备安全收回,危机总算解除了。
调查船在海域作业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外部船只的干扰,比如渔船拖网作业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调查仪器。在敏感区域,调查船的作业还会遭到别国武装船的干扰。这种时候工作状态必须是全神贯注,机智应对。
一次,调查船在台湾海峡工作区遭遇众多的渔船、货船,孙雁鸣在驾驶台指挥护航船驱赶靠近船只,嗓子已经喊得冒烟,水杯就在身边,但就是一口水都没敢喝,怕稍一分心会造成失误。
另一次,调查船南沙群岛作业时遭到外国武装船群的干扰,船头被拦挡,船尾有人试图破坏设备,武装船与调查船距离最近时只有数十米之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碰撞。孙雁鸣和他的团队沉着应对,与武装船周旋20多天,直到完成任务才撤离工区。
出生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小山区,孙雁鸣从来没想到这辈子会与大海结缘
船长的责任意识和能力赢得了船长的荣誉。
2012年1月,孙雁鸣作为大洋科考队员代表,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的亲切接见。2012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他“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12月,广东省直机关工委授予他“2012年广东省直机关十大优质服务青年岗位排头兵”称号; 2014年3月,国家海洋局授予他“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6月,他当选为第二届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
而让孙船长骄傲的成就是,他参与了国家几次重大的资源调查项目,比如首次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为我国在西太平洋获取3000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合同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圆满完成了为“蛟龙号”5000米、7000米级海试选址、警戒和护航等任务;实现了中国科学家首次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地形地貌的精细测量。
出生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小山区,孙雁鸣从来没想到这辈子会与大海结缘。但是,当他讲述自己“搏击深海,无悔青春”的海洋地质调查经历时,其实心里存着一个疼。
2002年孙雁鸣结婚,新婚不到3个月,就出海工作6个月。那时候调查船没有通信设备,船员们依靠在靠港码头寄出书信或者有人换班回家,才能与家人联系。那年他的信写得很长,走在邮路上的时间更长。最后一封信到爱人手上时,人已经回家了。爱人说,信就不拆了,留作纪念吧。
孩子出生时,脐带绕脖,需要手术,即将出海的孙雁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求人安排住院。儿子下午4点半出生,第二天,孙雁鸣隔着玻璃,看着在保温箱里熟睡的孩子,恋恋不舍地离开。
孩子主要是岳母帮忙带大。2011年,正在率“海洋六号”首航大洋的孙雁鸣,收到了不幸的电话,岳母突因车祸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妻子一人承受压力,为各种事情奔波。电话那边是妻子无助的哭泣,电话这边,隔着浩渺的太平洋,孙雁鸣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内心煎熬。内心如波涛骇浪,表面却平静如常,他强忍住个人情绪,平静地坚持到航次结束。
“船长的名字,我认为就是责任。”孙雁鸣对记者说。他认可这样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是驾驭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只有时刻铭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勇于担当,恪守信用,珍惜荣誉,人生的航程才可能一帆风顺。
(中国国土资源报特派记者: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