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10:“海洋六号”避风记

发布时间:2015-05-11

 

    4月30日,出征大洋的“海洋六号”驶出珠江口,住在记者隔壁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杨永过来探班。“感觉晕船么?目前的海况非常好,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啊。”望着窗外如绸缎般的海面,杨永半开玩笑地说:“海面这么平静,没准不是个好兆头啊。”没想到他的一句玩笑话,还真应验了。
    在4月28日起航当天的临时党委会上,船长蓝明华介绍了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关岛以西太平洋海域海况良好,浪高1米左右,对航行非常有利。“这种好天气能否持续到工区?”面对首席科学家助理盛堰抛出的疑问,蓝明华结合预报图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根据目前掌握的气象资料,海况暂时不会有大的变化,我们每天都会及时收集气象资料,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然而,好景不长。5月3日收到的最新天气预报显示,关岛东南方向海域有个热带低压正在形成,预计未来24小时内加强为热带风暴,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不断加强。5月4日,这个热带低气压最终生成为今年第六号台风 “红霞”。
    正在大家为躲避台风商量对策时,5月7日收到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第七号台风(5月10日已经命名“海豚”)将在第一航段工作区东南的低纬度海区生产,并将快速加强为强台风级别,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扫过作业工作区,对“海洋六号”的作业造成直接影响。
    天气预报很快得到了验证,5月7日开始,“海洋六号”驶入了今年即将形成的第七号台风的“势力范围”,海况越来越差,接近3米的涌浪,让大多数科考队员没了胃口。对于刚适应了晕船的记者来说,也被这样的摇晃打回了“原形”。
    负责多波束作业的调查部部门长于宗泽一脸愁容,“海况变差以后,多波束作业收到的数据量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数据丢失的情况。”据他介绍,由于涌浪拍打船体产生大量气泡,多波束系统的换能器在发送或接收波束时被气泡阻挡,造成了部分数据丢失。尽管“海洋六号”按作业要求降低到了7节的航速,但直到5月9日上午8时,多波束系统采集的数据仍不理想。
    面对严峻的天气,蓝明华在临时党委会上及时做了通报,并建议调整航向,往纬度更高的工作区航行,降低台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首席科学家刘方兰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向中国大洋协会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请示后,决定暂时放弃原计划的两个工作区,转向500公里外的另一个备用工作区边避风边开展调查。
    蓝明华对台风的形成和影响有丰富的经验,据他介绍2014年西太平洋海域台风数量明显偏少,据统计只有21个,低于26个的年平均水平,所以今年的台风来势有点“凶猛”,需要提前做好应变措施。“要说避风,太平洋和近海有很大的不同,在沿海作业时,可以选择台风移动路径以外的锚地避风,在离最近陆地海岛超过1000公里的太平洋上作业,在水深几千米的海域是不可能抛锚避风的,只能根据台风移动的相反方向,到台风大风半径外滞航。 ”蓝明华说。
    据悉,为了确保安全,“海洋六号”已经启动应急预案:一是每天增加收集气象资料频率,实时关注气象动态;二是及时对轮机设备进行检修,保障避风时的动力支持;三是检查各部门设备固定情况,特别是后甲板调查设备固定情况;四是选择影响相对较小的区域作业,根据台风动态提前中止作业到安全海域避风。
    目前,“海洋六号”已经离开台风影响区域,各项调查作业已陆续恢复。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照)

 


“海洋六号”船长蓝明华在临时党委会上介绍台风运动情况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