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备航工作纪略
茫茫大洋,一叶孤舟。海上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对于每个第一次出海远行的人,心里难免既向往又存在诸多疑虑。4月28日,带着这两种情绪,记者踏上了“海洋六号”科考船。
徐徐海风吹过宽阔的直升机平台,不大的后甲板上整齐堆放着各种调查设备。“这是你的房间,也是全船wifi信号最好、航行最平稳的一间。”前来送行的“海洋六号”前任轮机长余明刚把记者带进了船舱。走进干净整洁的房间,沐浴液、洗发水等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小茶几上摆满了牛奶、凉茶、各类干果,俨然就是一座五星级的海上游轮。
随着汽笛的一声鸣响,“海洋六号”徐徐离开码头,驶入珠江出海航道。对船长蓝明华而言,新的征程即将开启,也意味着紧张忙碌的备航工作圆满完成。今年是“海洋六号”出航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备航工作最艰巨的一年。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大洋科考是一场战役,备航工作就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综合试航,正月里的远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洋备航工作同样如此。“海洋六号”执行深海资源调查和大洋36航次科考任务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今年海上生产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的科考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为此广海局于2月2日下发通知,正式启动备航工作,并出台了《大洋备航系统工程表》,严格按照要求落实进度,责任到人。
农历正月初十,羊城的人们还沉浸的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海洋六号”的船员们匆匆告别家人,开始了紧张的综合试航工作。
“海洋六号”调查部部门长胡波全程参与了综合试航的相关设备调试,他告诉记者,海底摄像、水下遥控机器人(ROV)、多道地震采集系统是今年航次的重点工作,也是大洋科考中硬件最复杂、系统最庞大的三套设备。
“今年‘海洋六号’携带了两套ROV设备,这是它们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深海大洋中作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必须在正式出航前把设备调试到最佳状态。”胡波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2009年从加拿大引进的“海狮号”是国内第一台4000米级深水作业型ROV,另一台“海马号”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ROV,这两套设备各自拥有独立的供电和软硬件控制系统。其中,两套供电系统的在线绝缘检测是判断设备重要部件是否漏水的关键单元,可以说是ROV设备的“生命线”。“ROV设备造价昂贵,研发成本高,凝聚着设计人员的全部心血,保障设备的使用安全是我们首先考虑的。”胡波介绍说,为确保ROV作业顺利完成,他们在试航期间对两套设备的接口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海狮号”的供电单元加装模块,使其适应“海马号”的控制系统,使两套系统可以在同一套软硬件平台上分别实现在线绝缘检测,有效确保了设备的使用安全。
经过近一个月的综合试航,“海洋六号”厉兵秣马、信心满满,船舶和各项设备都已调试到了最佳状态。
设备调试,细节决定成败
今年34岁的闫卫召是“海洋六号”调查部后甲板的操作员,终日跟绞车打交道的他,是相关调查设备收放的关键人物,也是设备调试改造的一把好手。正是他在今年备航期间的一个发现,确保了海底摄像设备顺利海试。
为了确保大洋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惯例,“海洋六号”携带的重要设备都会有相应的备件,便于在海上作业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以应急使用。“海洋六号”今年首次装备深海高清摄像系统,其中有不少关键部件和控制舱都是新引进的,由于时间紧任务急,系统的水下拖体仍然沿用之前的金属框架。如何对框架进行改造和安装,成为了设备调试的当务之急。
电焊和机床专业出身的闫卫召承担了这一设备的调试工作,他在装配其中一套框架时发现,新引进的高清摄像机和控制舱与拖体框架上的安装孔位不符,固定的备件也出现松动和断裂。
“像海底摄像这类探测设备,作业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海底的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设备的机械部分,小小一颗螺丝钉的断裂都有可能造成设备丢失。”闫卫召告诉记者,他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给相关部门,并赶在正式出航前,完成了设备改造并及时更换了备件。
油漆保养,“海洋六号”焕然一新
船舶修理、设备调试、食品补给、油料补给……大洋备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问题。4月6日,“海洋六号”提前4天完成综合试航任务返回广州,进入到了备航工作的冲刺阶段。
4月的广州正值梅雨季节,对于负责油漆保养的水手王征亮而言,天气成了棘手的难题。为了在正式出航前完成任务,王征亮和其他水手们顾不上和家人告别,提前住进了“海洋六号”。
因为时间紧迫,备航的各项工作需要同时开展,这可难坏了油漆保养的水手们。“请船上同志到舷边搬菜”,“请甲板部同志到船头搬水”,“请水头带水手到码头领取物料”。船上广播响彻不断。另外,由于作业区域重叠,刚打好的油漆,还来不及挂上警示牌,可能就“惨遭”备航队员的踩踏,作业时间只能从白天转向夜晚。
王征亮和其他水手起早贪黑,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涂刷油漆,经常利用晚上值班的时间涂刷楼梯走道等白天无法保养的地方。好在天公作美,没有辜负水手们的这份干劲,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连续性降雨,油漆保养顺利完成,“海洋六号”焕然一新。
食品补给,铮铮铁汉也爱“斤斤计较”
“海洋六号”大副蒋和平负责的食品补给工作,既是每年备航工作的重头戏,又是让全体船员最“牵肠挂肚”的事情。由于经费等原因限制,食品补给绝大多数在国内完成。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又尽可能的压低价格,蒋和平和带着船员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广州市的各大蔬菜市场。“有时候为了几元钱的菜价,要和商贩们谈上半天,我自己买菜都没有这么斤斤计较过。”外表粗犷的蒋和平说起食品采购,也是一脸哭笑不得。
所有前期工作准备就绪,重中之重的就是物品入库,由于天气炎热,为了赶在气温升高之前让副食品进冰库,船员每天早晨7点前就到市场进行物品的验货、过秤、分装,甚至有几天早晨5点半就到市场忙碌了。
由于存放的东西多,船上冰库的水蒸气大,冰库达到一定温度后很难下降。据蒋和平介绍,有一次,头一天的物品进库后,冰冻温度到第二天都未达到正常冷冻温度。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冻库的食品保鲜度。炊事班长高亚进根据自己作多年管理冰库的经验,提出把菜库温度降低,把当天的补给物品先放在菜库预冷,等温度下降后再移至冰库。通过这种方法,既缓减了冰库的压力,以后进的物品冰冻也达到了温度要求。
“大洋备航无小事,等船驶入茫茫大洋,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毫不夸张地说,之前四次大洋航次能够圆满顺利完成,跟周全、严密的大洋备航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今年的大洋备航工作能够有序完成,确保了船舶顺利启航,非常不容易,为全面完成今年大洋科考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蓝明华介绍说。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刘照)
“海洋六号”出航伊始,船员们将不易保存的蔬菜晒在五层甲板上风干保存
忙碌的码头—轮机部在添加润滑油
忙碌的码头—甲板部在补给食品
忙碌的码头—调查部在吊装设备
刘方兰首席汇报备航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