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51:记者随船手记之九

发布时间:2014-07-25

 

动力定位深夜行

 

  当地时间7月23日凌晨,“海洋六号”迎来本航段第一次多管取样。
  采薇海山的山顶上,这次取样貌似来得有些突然。之前,刚刚在同一个站位上做了箱式取样,结果发现这里的海底属沙化底质,箱式取样器无法收集到样品。经集体研究,“海洋六号”决定原地尝试一次多管取样,并首次启用了动力定位为取样“护航”。也正因为此,这次取样结果尤其值得期待。
  没有星空,后甲板上的灯光显得格外耀眼,船舶稳稳地停在海上,取样器开始静静钻进1400多米的海中。凌晨2点左右,多管取样器打破了海面的平静,在A型吊机的拉动下脱水而出,稳稳落在甲板上,8根60厘米长的取样管满载而归。“取样成功了!”首席助理姚会强赶来给样品拍照。邓义楠拿来尺子逐一测量,最厚的沉积物11.5厘米,“这些灰黄色的沉积物都是有孔虫砂。”半小时过后,等大家分头将样品提取出来,天上忽然飘起了雨,而黎俊强等人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在甲板上按部就班拆卸取样设备。不知何时,雨悄悄停了,他们又该为下一项作业做准备了。
  “有没有感觉多管取样的时候船上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事后调查部部门长王俊珠跟记者透露了其中一项先进技术应用,“这次取样启用了动力定位系统,船比任何时候都要稳。”
  带着几分好奇,记者找到船长了解这项技术的应用。动力定位系统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船舶操作技术,国内也仅有几艘科考船装有这个系统,“这个航次是头一次使用动力定位”。这个系统通过精确测算船舶在海上受到风向、海流、涌浪等各种外部动力的合力,通过动态调整并持续施加与之相反的动力,确保船舶能够稳稳停在海面的某一个点,而不再像平时那样飘摇。“启动动力定位系统,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2米之内,大大提高了取样器作业精度。”在船长的带领下,记者在驾驶台见到了这个系统操作平台。
  从临时决定多管取样,到启动应用动力定位;从24小时轮班作业,到雨夜中的不懈坚守……这一夜,记者有幸经历这一切,再一次见证了“海洋六号”科考团队的睿智、严谨、勤勉与进取。

(中国国土资源报 毛志红)

 


取样器上岸

 


提取样品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