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104:海洋六号胜利完成中国大洋29航次科考和中国地调局大洋稀土资源专项调查航段

发布时间:2013-11-05
历时163天  完成四项任务  取得四大成果
 
 
  历经163天,航程达2万多海里,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隶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等任务,于2013年11月6日,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中国大洋第29航次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属下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参航单位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二所和一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厦门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共十三个。整个航次共95名科考队员参加,其中有6名女队员。这也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轮换最多的一次。
  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分为三个航段。此外,在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第1、2航段之间增设中国地调局大洋稀土资源专项调查航段,简称CGS航段,40天。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担任,第1航段首席科学家为何高文,第2、3航段首席科学家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方兰。CGS航段首席科学家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邓希光博士。
  “海洋六号”船于今年5月28日从广州启航,先后在东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区(CC区)、西太平洋的我国富钴结壳矿区采薇海山和中太平洋海盆等4个区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包括:(1)顺利完成了采薇海山矿区资源与局部区域详细勘探,(2)CC区多金属结核详细勘探、新资源调查及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应用性试验;(3)同步在各调查区开展环境、生物调查,特别是在CC区进行了大范围多手段的综合环境调查;(4)开展了中国地调局航段深海稀土新资源的探查工作等四项任务。
  本次科考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在位于西太平洋的我国结壳勘探矿区——采薇海山示范小区进行了多手段详细勘查,为结壳资源评价和下一步工程勘探部署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成功实施长周期环境观测。
  ——继续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环境调查,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并首次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进行多手段、多学科环境调查。对CC区开展了大范围的环境调查,,开展了水化学、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叶绿素等以环境基线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环境调查,进一步补充完善合同区环境基线数据。
  ——成功进行了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本航次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以及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分别进行了试验性应用和应用性海试。其中,声学深拖探测系统首次成功应用于富钴结壳矿区资源调查,同步获取了测深、侧扫、浅层剖面等三种声学探测数据。“潜龙一号”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5000多米海域进行试验,成功下潜7次,水下工作近30小时,获得了一批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水文等资料。这两套深水探测装备的成功试验与应用,成为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采用地质、地球物理手段,系统开展了太平洋稀土等新资源潜力探查,进一步验证了其分布状况。
此外,在取得丰硕科考成果的同时,航次期间,“海洋六号”成功开展了“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活动。通过卫星连线,在太平洋科考的“海洋六号”向广州近百名中学生们进行了海洋科学知识实时授课,活动情况还通过网络向全国中学生和网民直播,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宣传海洋科考,普及海洋知识作出了新的尝试。
  今年7月19日,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提出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矿区勘探申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与申请工作组”组长单位,为此完成了大量的技术准备和基础性工作。
  自1986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海洋四号”船、“海洋六号”船完成了13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海洋六号”船于2009年10月加入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行列以来,已分别于2011、2012年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第23、27航次科考任务。至此,具有“海洋六号”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日趋成熟。在本航次,“海洋六号”科考队胜利完成大洋协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两大科考项目,实现了人才梯队发展。
 
背景材料:
1.富钴结壳
  富钴结壳是位于海底山区岩石表面的富含钴、锰、镍、铜等元素的结壳状矿床,主要由铁锰氧化物构成,集中分布在水深800米至4000米之间的海山斜坡和顶部。2013年7月19日,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提出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矿区勘探申请。
 
26000无人无缆潜器(AUV)“潜龙一号”简介及海试概况
  “潜龙一号”——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2011年底启动研制,2012年完成本体研制及组装,2013年3月完成湖上试验后,正式由中国大洋协会命名。2013年4月份在南海开展了初步海上试验。2013年 10月结合执行中国大洋第29航次任务,首次开展应用性海试工作。
  当地时间10月1日,“海洋六号”船搭载“潜龙一号”抵达海试工作区--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内的详细勘探区,至当地时间10月12日海试工作顺利结束,海试工作历时12天,共进行了7个潜次的实验与实际探测,海底探测累计28小时53分钟,最大下潜深度5126米。此次应用性海试完成了近海底声学、水文等综合调查测线92.1公里,获得了约33平方公里的海底测深侧扫资料、浅地层剖面数据以及相应的温、盐等物理海洋数据。还全面检验了潜器本体功能以及探测设备的技术性能。
  “潜龙一号”长4.8米、直径0.8米,空气中重量150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可达6000米;巡航速度为2节;最大续航能力超过24小时;作业海况不大于4级。其作业深度、续航能力、作业精度等技术性能指标在同类装各中处于领先水平。
  “潜龙一号”主要由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和声学定位系统组成。本体系统主要负责水下运载,控制潜器的航行并保证使命任务的最终实现,以及完成潜器全部声学设各的同步协调工作及潜器对底测速、避碰测距、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探测、底质判断等工作。水面支持系统主要负责完成潜器的布放与回收,系统技术检查,使命设定,数据后处理等,同时负责潜器在母船上的安装、固定及运输中的安全等保障任务。声学定位系统负责完成潜器在水下执行使命期间的水下定位和水上监控。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6O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党委办公室 陈惠玲)

 


凯旋归来的科考队员

 


马申达书记支持欢迎仪式

 


温宁局长致欢迎词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李波副主任为首席科学家佩戴花环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张海啟主任为船长佩戴花环
 


首席科学家刘方兰进行成果汇报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李波副主任讲话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张海啟主任讲话
 


来宾参观图片展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