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29航次第二航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结核合同区附近的特别受关注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主要调查项目是环境与生态调查,其中采集海底沉积物的调查设备主要是箱式取样器和多管取样器。
航段伊始箱式取样器就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在我国从未涉足的海域进行调查,就像勇于突击的坦克,不管底质如何,总是能完成探路任务。在底质合适的情况下,精于获取未扰动沉积物和底层海水的工兵——多管取样器才会上场。然而,在本航段,多管取样器却屡屡发挥失常,不管大家怎样调整它的状态,多管取样器却一直失败,每次只能获取可怜的两三管不足10cm的样品。如果说前几个站位是因为底质较硬而失败的话,后面几次失败却只能归咎于多管取样器本身的问题,但出海前试航时多管获取满满8管样品的镜头还历历在目。令人抓狂的问题让调查任务一度受阻。多管调查任务也只能暂由箱式取样器代替。
为了解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研究了很多方案,也试验了很多办法,从顶底盖的密封性到多管取样器的提前释放,从多管取样器采集头重量不足到重量过大,从快速着底到慢速着底,更换另一台多管取样器……,大家先后多次研究讨论多管的取样原理,不断重复进行试验,但收获的却总是空欢喜。甚至在甲板上利用箱式获取样器获取的海底沉积物进行多管着底模拟试验。甲板上一切正常,但到了海底,多管取样器顽固的继续失败。
为了彻底了解多管取样器的构造,博士后技工刘碧荣、多管取样器负责王俊珠先后多次对多管取样器采集头进行拆卸,更换配件,进行甲板试验。一天清晨,我们用几根木头将箱式取样器获取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简单合围,利用不足10cm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多管模拟试验,多管取样器顺利下放,采集头插入沉积物,多管顺利释放成功获取了沉积物。于是当天就进行了多管取样作业,但令人沮丧的失败还是在大家翘首期盼的时候来临了。不甘失败的我们再次抽时间对多管进行了试验,这次对多管的顶盖密封性进行了加强,并且为了验证取样器采集头插入沉积物的深度,这次我们利用重力活塞取样器的花瓣和透明管制作了简易的花瓣取样装置配合多管使用,希望获取直接的证据。带着全船队员的期盼,多管再一次下水。经过近4个小时的时间,多管回收了,没有沉积物样品,取样失败。并且从花瓣取样装置来看,采集头根本没有插入沉积物,花瓣取样装置内部为清澈的海水,根本没有插入沉积物的迹象。问题更加扑朔迷离,取样器在甲板上一切正常,但到了海底却根本无法插入沉积物,底质的因素已经被箱式排出掉了,问题只能是取样器本身。面对屡次失败的多管取样器,临时党委开会决定再给多管取样器一次机会,如果再不成功就放弃多管,全部用箱式代替。
多管取样器的末日审判进入了倒计时。
屡败屡战的我们继续对多管取样器进行体检,一个从未拆解的机构——多管取样器的行程控制机构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难道是它的问题?待我们将行程控制机构全部拆下之后,发现了这里的玄机。原来行程控制机构上有一个活塞部件,通过调整压紧螺丝可以调节活塞的松紧,它是为了控制多管取样器采集头插入沉积物的速度而设计的缓冲机构,在这个机构底部还设置了一个出水的圆孔,以便让活塞顺利到达底部。前面多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活塞太紧导致运行不畅,在甲板上由于采集头空气中重量大,又无沉积物阻碍,取样器每次都能顺利下行,触动释放机构。然而到了海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决定放弃缓冲机构,去掉活塞进行一次作业。
原因找到了,成功的距离就不远了。
终于,在9月5日下午,期待已久的多管样品成功获取,也重新证明了自己,多管取样器终于摆脱了失败的阴霾,重新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多管取样器看似简单的构造,在大家眼里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面对不断出现问题的多管,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思考,终于在将取样器全面解剖后找到了问题所在。失败的教训让人痛苦,但吸取教训茁壮成长更让人满足。
(海洋六号 王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