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凌晨4点(当地时间),正在执行大洋29航次第2航段的海洋六号船完成了第3个环境特别受关注区的调查任务,取得了第一手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环境与生态资料,标志着我国调查船已顺利实现对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周边环境特别受关注区的首次科学考察。本次考察采用的手段包括有分层生物拖网、浮游生物垂直拖网、CTD全水柱测量与分层采水、箱式采样、多管采样、地形调查等。
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和技术委员会2011年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区)环境管理计划”中首次提出CC区内建立环境特别受关注区(“环境特受区”)的设想,在区内禁止可能进行的采矿活动,保护被认为代表管理地区内所有各种生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目前,在CC区已提议设置了九个“环境特受区”(如图),每个区面积为400×400 千米。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要求,从今年开始将在九个“环境特受区”内进行环境和生态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紧跟国际同行在“环境特受区”内的认知水平,使我们的视野从合同区扩大至整个CC区,提升与国际同行就共同话题进行学术交流的层次,逐渐从政策和规则的参与遵守者转变成为制定者。
(海洋六号 刘方兰)
CC区九个环境特别受关注区位置示意图(据ISBA/17/LTC/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