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海洋地质科考的天气因素”访谈录
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这个“险”字中,变幻多端的海洋天气应占很大的比重。海洋地质工作就是一门“靠天吃饭”的行业,需要充分考虑和应对各种天气因素。
从7月初开始,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CGS航段任务的“海洋六号”船一路往东,跨50多个经度、5500多公里连续作业。但船行之处,一直被巨浪覆盖,整个作业过程仅有5天海况低于2米浪,最大浪高超过4米。不料在航段作业的冲刺尾阶段,不断向东挺进的海洋六号又连续遭遇东太平洋的三个热带风暴,虽然后二个距离较远,但外围风浪的影响还是无可避免的。风起潮涌,浪卷如云,肩负神圣科考使命的海洋六号船,如何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又按期完成指定工区的调查任务?在恶劣的海况之下,如何做好海洋地质科考的气象保障?近日,“海洋六号”船临时党委书记、指导船长孙雁鸣接受记者采访,介绍海洋六号应对恶劣天气、保障科考工作的有关情况。
(1)海上天气变化莫测,反常气候敲响警钟
孙雁鸣介绍,本航段作业异常艰苦,因为从头到尾海况都不好,浪高小于2米的天气不超过5天,多数时间都处于2到3米之间(风力一般达到5级左右),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浪高超过3米(风力6级左右)。
最近,在太平洋东部附近又连续形成三个热带风暴——先是FLOSSIE扫过夏威夷群岛;接着GIL一路向西,杀向工区,好在到了西经150°就基本上减弱消失了;但紧接着HENRIETTE又形成,目前还在往西移动。
有10多年航海经验的孙雁鸣感叹说:“虽然我参加过好几次大洋科考航次,但在东太平洋工作期间从来没有遇到过热带风暴的骚扰,这次连续形成三个热带风暴,且一路偏西移动,间接影响到工区,这是非常罕见的。反常的气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对变化莫测的海洋天气多了一层敬畏和警惕。”
虽然前两个热带风暴与海洋六号船最接近的距离也超过1000公里,但其巨大威力掀起的涌浪还是给船上的科考作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一是作业进度不理想。尤其是本航段的前半期,由于多波束、浅剖和单道地震作业对海况要求较高,物探调查的速度比预计慢。
二是极大地增加了作业难度。在海上工作,高温、阴雨固然会对作业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但都还可以克服,然而海况恶劣时,船舶摇摆剧烈,人员站立、行走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工作了。
(2)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合理安排作业方式
在海况不好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孙雁鸣认为,首先要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在海况恶劣时,更加要注意作业安全。比如按规定穿着安全防护用品,后甲板作业人员还要穿工作救生衣,系保险绳。设备要进行必要的绑扎和固定,由于船舶摇摆导致取样设备晃动加剧,容易造成碰撞、松脱等事故,所以在作业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加复杂的安全防护操作。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全作业方式。每次临时党委扩大会(俗称‘碰头会’),“海洋六号”船的船长会根据多种天气资料对工区海况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气象传真图、天气在线资料等等,临时党委根据实际海况,安排合适的作业项目。假如遇到非常恶劣的海况,已经无法继续作业,则会当机立断停止工作。
“如果遇到灾害性天气系统,比如台风、寒潮等,则会及时避离,避免使船舶和人员处于危险境地是海上工作的唯一准则。”孙雁鸣强调。
说到此次地调局航段遭遇的天气情况,孙雁鸣介绍:“我们在本航段中以常规柱状取样为主,这本来是一种比较容易的作业方式,但持续的恶劣海况和紧迫的工作任务,还是让我们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本来,柱状取样作业漂航做就可以了,但恶劣海况导致船舶横摇加剧,不仅影响设备和后甲板作业人员的安全,取样成功率也得不到保证。通过分析气象资料,结合最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我们估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况不会有明显改善。所以,临时党委召开紧急会议磋商应对措施,由于在大风浪中使用动力定位系统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主要是侧推会在大功率下频繁工作,容易发生故障,考虑到后续航次必须依靠动力定位系统作业的项目任务不多,果断决定采用动力定位稳定船位的方式进行柱状取样。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在整个CGS航次作业过程中,海况一直较差,仅有2个站位是在没有启用动力定位系统的情况下完成的。
(3)海洋地质工作情况特殊,应充分考虑天气因素
“人们常说,靠天吃饭。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海洋地质工作者尤为贴切,因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与海洋气候息息相关,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作进度和生活舒适性。”孙雁鸣说,海洋地质工作常年与大海打交道,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与陆地地质工作相比较,海洋地质工作一般持续时间长、作业区域跨度大,受天气影响大。由于海洋科考作业设备和手段繁多,风浪、涌浪甚至海流对作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风浪和涌浪,因为无论是物探作业还是地质取样作业对海况都有一定的要求,物探作业资料质量好坏基本上是与浪高成 反比的。地质取样也是如此,而且由于是室外作业,大风浪造成的船舶摇摆会导致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第二,相对于商船而言也有他的特殊性。一方面,科考船吨位一般都不大,更易受天气影响。另一方面,科学考察船和一般商船不一样,经常会在某个固定的小区域内长时间作业,任务都在指定区域内,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假如此区域海况恶劣甚至有灾害性天气系统影响,暂时离开工区避风当然是可以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指定区域作业,这些等待时间都会浪费掉,而不像商船,可以绕开恶劣海况海区继续前进。
因此,在海洋地质科考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要直接面对风云突变的天气,迎接狂风巨浪的种种考验。比如大洋第23航次科考的第一航段,海况一直很差,后甲板作业人员不得不绑着救生绳工作,经常有涌浪打上工作平台,膝盖以下都泡在海水里,相当辛苦。还有,菲律宾以东和关岛附近洋面是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热带气旋造成的狂风大浪区范围极大,会严重影响科考作业。在去年的大洋27航次期间,一共有八个热带气旋对海洋六号的工作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基于海洋地质工作容易受天气影响的特殊性,在科考任务的施工设计等方方面面,都要充分考虑其中的天气因素。
(4)遵循规律,尽量避开恶劣海况季节作业
孙雁鸣告诉记者,虽然海上天气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模式,但还是有基本的规律可循的。
首先,季风、冷空气、热带气旋等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海域分布规律。比如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南海北部和西太平洋北部会频繁受冷空气影响,海况较差不适合海上作业;但在此期间,南海南部海况却是相对不错的,如果此时把工作安排在此南海南部,会最大程度降低海况对工作的影响。去年,海洋六号5月份之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几乎每个月都会受到3到4次冷空气影响,其中有一个航次,四十天的时间里,避风占到25天左右,效率之低可见一斑。今年3、4月份,海洋六号的作业区域位于南海南部,基本上没有受到天气影响。
其二,台风等灾害性气候要从最基本的一个扰动,然后形成低压、热带低压、再形成热带风暴,直到台风,整个发展过程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
“从气象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想方设法掌握工作海区天气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所以,我建议我们的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充分考虑工区气象特点,尽量避开恶劣海况季节。”孙雁鸣说。
总而言之,了解海洋天气的影响,就会更加了解海洋地质工作的艰辛。了解海洋天气、重视天气因素、加强对它的认识和把握,这既是推进海洋地质工作的需要,也是“建设海洋强国”事业必然要跨越的一步。
(中国国土资源报 周怀龙)

正在作业的科考队员躲避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