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东西半球
鲜艳的晚霞,妩媚地飘荡在海平线上。海水倒映出的点点霞光,无尽地装点着海水和那些在“海洋六号”船上默默作业的“探海人”。
当地时间7月25日下午5点40分,“海洋六号”船的广播里响起了船长熟悉的声音:“我们的船将越过180°经线,由东半球进入西半球,船上的日期将调后一天,即今天是7月25号明天还是7月25号。”此时,“海洋六号”船已告别祖国、远离亲人,连续在太平洋深处作业了60天,剩余的海洋科考任务还有100天。此时,依靠动力定位稳定在海面上的“海洋六号”,正好处在180°经线上,船头在西半球,船尾在东半球。
180°经线,这条肉眼不可见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既是一个地理上的界线,更是一个心理上的分界。
“百年前中国的沦落是从海上开始,当代华夏振兴也必须在海上立足。”这是中国儿女在饱经沧桑后发自肺腑的声音。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之后,中国重振海洋强国的信心和勇气,希冀再度认识海洋,拥抱海洋。在海洋强国梦的召唤下,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
肩上负着以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勘察、争取海洋战略资源的沉甸甸使命,“海洋六号”船踏上了大洋第29次科考的征程。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他们克服了各种恶劣海况、应对了多次设备故障,出色地完成既定的任务,“眼水、汗水和咸咸的海水浸泡在一起”。
斜阳下,寂静的海洋六号船里依然一片繁忙:在船尾的三层甲板上,调查部第四组值班队员将海底沉积物样品从5800多米水深的海底取出,将设备轻轻地收放回船舱;机器轰鸣的轮机房里,机工王伟军、三管轮郑大雄冒着腾腾热气,对设备进行每半小时一次的常规检查;船中最上层的驾驶室内,年轻的大副管鹏和水手一起,紧盯着动力定位仪器,随时正等待着起航的命令……
当地时间下午7点,当地质样品被收进冷库、相关设备归放原位,“海洋六号”船桨推开翻滚的波浪,以全速驶向大洋更深处。
(中国国土资源报 周怀龙)
7月25日海洋六号停泊在180°经线附近进行作业,图为科考队员在进行海底取样
7月25日海洋六号停泊在180°经线附近进行作业,图为科考队员在进行设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