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洋六号”科考中的三件事
茫茫大洋,一船独行。
辽阔的西太平洋海域,正在执行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就像一位孤身奋进、万里远征的大洋勇士,肩上负着以高科技手段为国家勘察、争取海洋战略资源的沉甸甸使命,深入跋涉在“千里不见船,百里不见鸟”的遥远海域(离船最近的海岸全速行驶也得一周以上的航程),独自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与险阻。
不论是恶劣海况、还是设备故障,“海洋六号”都会依靠团队的智慧、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咬紧牙关,全力去承担或克服。笑对艰辛踏浪行,已经成为“海洋六号”面对各种困难时的一种习惯,或者说气质。一眼可以窥豹,不妨通过近日“海洋六号”在科考中发生的三件事情来了解大洋地质科考工作的不易。
浅钻重生记
“浅钻终于修复了!完成了一个站位!”
6月17日凌晨2点,“海洋六号”船可视工作室中,看到屏幕上的浅钻设备顺利完成钻进动作,并提钻正常回收,已经在这“苦苦”守候了十几个小时的科考队员全都激动得叫了起来。首席科学家助理肖波更是乐得一路小跑着回到房间,把冰箱里“珍藏”的雪糕一股脑搬过来。在场的每个人都一气吃了两根雪糕,滚烫的情绪才稍稍平复。
十多天的辛勤努力、数个通宵的艰苦鏖战,终于换来了浅钻的重生,怎能让人不激动?
所谓“深海浅钻”,即是在深海钻探获取浅地层岩芯,是本航段科考任务中的一出“重头戏”。早在6月3号到达工区之前,科考人员对浅钻进行调试保养时,突然发现出航前已经调试好的设备,又出现了些小麻烦:2号浅钻一加液压就高速正转,备用控制筒摄像功能不正常,只有1号浅钻功能还算正常。浅钻作业组只得马上联系厂家查找原因。还未开工就碰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心里难免多了一些担忧。
6月9号晚上7点,深海浅钻作业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更棘手的问题出现了。1号浅钻在海底钻进后,无法上行起拔,科考人员尝试多种方法无效后,只得进行强力起拔,结果心轴和钻杆一起“葬身海底”,这也意味着1号浅钻算是暂时残废了。
没办法,只得连夜将1号浅钻的控制筒更换到2号浅钻上,结果还是让人郁闷:虽然在甲板测试时状态正常,可下水100米后,绝缘不正常。由于需要对水下电机提供2800V的高压电,如果发生漏电,不仅容易烧毁水下电机和甲板单元的高压机柜,对人身安全也是极大的隐患,因此设备的电力线绝缘性要求非常高。浅钻作业只得暂停,改为进行其他作业。
接下来的两天,浅钻组的科考队员一边值班进行其他作业,一边抽时间联系厂家,不断检修调试浅钻,终于让2号浅钻在甲板检测正常。恰逢端午节,锚系回收工作完毕后,浅钻组决定进行下水试验,争取为端午节“献礼”。
浅钻入水后,绝缘正常,500米水深时,绝缘、通讯也都正常,浅钻稳稳当当落在海底。就在大家开始觉得希望很大,正准备满心欢喜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绝缘再次出现异常,通讯也突然中断,作业无法继续。无奈之下,只能把浅钻回收到甲板上,接下来的端午节晚宴,几个人吃得也是索然无味,“内心失望无比”。
6月14号,深海摄像作业已经结束,浅钻组开始改变思路,启用新的方案调试维修浅钻。没想到,调试的时候发现情况更糟糕了:原来还能用的1号控制筒,在上次入水试验时,已经有元器件烧毁;备用控制筒无法通讯;2号控制筒,动作异常。这,意味着两台浅钻都没有主机可用了。
控制筒内是精密控制仪器,是浅钻的“大脑”,内部有八九块电路板,几百个元器件,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无从下手。科考人员并非专业的修理人员,不仅从来没有拆检过,就连相关的图纸都没有。而此时,航段工作量就只剩下浅钻、CTD和释放锚系了,留给浅钻组的维修时间只有两三天,这也开始让“海洋六号”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深感压力:如果这个航段浅钻任务无法完成,将影响到之后三个航段的计划安排!
“置死地而后生”,浅钻组最终决定大胆维修控制筒,修复主机。
于是,一边联系厂家,商讨维修方案和索要技术资料;一边拆开控制筒,反复调试控制筒,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终于初步明白每个控制筒的大概问题所在。但是没有技术资料,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检测。在等待了一天后,图纸终于拿到,浅钻组马上再次投入工作,进一步分析3个控制筒的问题,评估修复的可能性。最终,大家将备用筒主控电路板和1号筒其他电路板搭配使用,又经过几个小时的查找原因、反复调试,终于恢复了浅钻所有的动作指令。
大家兴奋起来,不顾两个通宵的疲倦,连夜进行拉力试验,试验浅钻的起拔力。经过多次试验,最大试验拉力达到两吨。由此证明,浅钻的起拔力还是足够的。赶在最后一个CTD站位完成前,浅钻维修调试工作终于全部完成。
接着,开始在浅钻站位点进行作业,终于取得成功——浅钻组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浅钻再获重生!这个结果,让一直在现场指导守候的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也难掩激动,凌晨五点才回房间休息的他,愣是睡意全无诗意勃发,把兴奋与激动都融进了这样一首诗里——
“一路高歌突遇阻,浅钻折戈海山土。旧愁未去添新扰,一筹莫展陷困境。攻关小组不信邪,通宵达旦查故障。后方图纸终来到,轻车熟路速排查。联机调试传捷报,一股暖流涌心头。稳扎稳打追穷寇,终见海底黑烟起。连日乌云终消散,众人击掌尽欢颜。突击队员显身手,涅槃凤凰获重生。深海大业系子孙,吾辈勿忘肩上任。喜看后生挑大梁,海洋强国梦必圆。”
锚系回收攻坚战
锚系回收,是此次大洋科考的另一出“重头戏”。
所谓“锚系”,就是将很多环境观测设备串在一起投放到海中对某个区域进行长期观测。由于这是我国首次在大洋回收多套锚系,再加上海况恶劣,科考人员着实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尤其对付那套长度将近400米的第四套锚系的过程,堪称一场持久攻坚战。
6月9日,整个海面都是白头浪,最大浪高超过了3.5米。在涌浪的作用下,锚系浮出水面的部分很不老实,像条大蛇一样随着波浪起起伏伏、扭来扭去。加上风大船不好控制,科考人员意识到——又将面临另一次严峻的考验。
果然,天公不作美,第四套锚系也跟着捣乱。在科考人员用钩子去捕获大浮球(内装ADCP设备,重量达500公斤)的时候,锚系后端的浮球偷偷向船尾靠近,甲板作业人员马上通知驾驶台避让,船体也很快向一侧避让,按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意外发生了!
当科考人员钩住大浮球后,船慢慢向一侧移动,可大浮球却不肯离开船边,而是直往船底钻。科考人员迅速判断出——锚系上的绳子被涌浪卷到了船底,而且还挂到了螺旋桨上!
应对的办法,是马上将大浮球吊起来,否则大浮球会不断撞击船体,有可能带来损伤。迅速启动折臂吊,试图“用力”将大浮球吊出来。可是,吊了两次,大拇指粗的绳子都吊断了,大浮球还是不肯就范。
这个时候,涌浪推动着大浮球一次次地撞击船壳,不断发出巨大撞击声,让人心里感到一阵一阵颤栗。情况越来越紧急,必须尽快拿出有效的办法将问题解决!经过短暂商议,科考人员马上分成三组:第一组人员用吊带代替绳子,装好吊钩继续去钩住大浮球上的设备护架,尽量避免继续撞击船壳;第二组人员想办法收回锚系其余部分;第三组人员负责制作在水下割绳子的工具,寻找机会把卷到螺旋桨上的绳子割开。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第二组,他们在船尾用爪钩从水下两三米深处捞到了锚系的绳子,并将它扯上甲板,然后再用地震绞车和A型架、地质绞车配合,将其他设备逐一收回。
紧接着,第一组人要登场了。科考人员再次利用折臂吊吊住吊带,将大浮球慢慢地往外拔。当大浮球被扯到离船边1米左右,再往外拔就很困难了。于是,第三组人员马上将绑在长竹杆上的钢锯伸到水下,对着已经绷紧的绳子一顿猛锯,不一会就将绳子锯断了,被缠了一个多小时的大浮球终于脱困了!
但事情至此还并未结束,因为脱困后的大浮球摆动更加厉害,如不及时收回,很有可能出现更大的危险。科考人员马上利用折臂吊将大浮球一点点地挪到船尾,做好止荡处理后,再将它吊上甲板固定好,至此,险情才算真正排除。
收完第四套锚系时,时钟的指针已指向下午1点,为了这套捣蛋的锚系,大家忙活了整整五六个小时!
端午抢修排烟管
6月12日,是传统的端午节,而在“海洋六号”的甲板下面,轮机部的同志依然是一片忙碌。巨大轰鸣声中,一帮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抢修工作。
故障是从凌晨六点半发现的:1号发电机的排烟管靠近增压器一端有烟气外泄,值班管轮果断停机,由于机器温度过高,无法进行仔细检查。中午十二点,轮机长下机舱安排检修。经过仔细排查,发现增压器前波纹管有破损的地方,烟气就是从这里漏出来的。
换个波纹管,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活,却让久经沙场的大伙儿摇起了头。其实工序不复杂,松掉紧固螺丝然后把波纹管卸下更换重新上紧就好。可问题在于,这上下十二个螺丝很不好拆卸。由于波纹管连接着增压器与排烟管,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的螺丝已经膨胀变形。再加上螺丝附近空间狭小,没什么位置下扳手。拆洗工作相当棘手。
果不其然,第一个螺丝,花了大半个小时才卸下来。因为检修人员选定的这个螺丝位置最隐秘,在增压器前端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要伸手进去才能勉强将扳手套上。而旁边的水管温度又特别高,船一晃胳膊就会碰到,即使隔着工作服还是会被高温烫到皮肤。
更麻烦的是,没有合适的地方下扳手,最后还是“三方合作”:一个人伸手到螺丝下端将套筒扳手固定在那里,另一个人将一根1.5米长的加力杆伸进增压器下面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一点点地将螺丝打松。紧接着再有一个人用开口扳手固定住上面的螺母,这才慢慢将这个螺丝松下来。
攻克下第一个螺丝后,检修人员便有了经验,用同样的方法将那些不好松的螺丝一个个拆下。接着,卸下已经破损的波纹管,打磨好粘着垫片残渣的接触面,这才将新的波纹管装上去。检修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下端的垫片摆好,然后将波纹管一点点塞进去。最后左右配合,一点点地撬出空间,让上端的垫片能放在正确的位置。装复固定螺丝的时候,由于有了刚刚拆螺丝的经验,下手便快了许多。
下午五点钟左右,最后一个螺母上紧,检修人员检查了一遍机器,这才将其启动起来,这时已见不到有烟气外泄现象。在观察了一阵确保故障已经消除后,检修人员随即将原本拆卸下的石棉网与外罩复原,检修圆满结束。
回到集控室,所有人都是一身脏兮兮的,厚重的工作服也都湿透了。有人开玩笑说,今年端午节没有传统的艾水泡了,只能泡泡汗水了。
(海洋六号 马亮 柯胜边 于彦江 郑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