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远洋构建环境监测体系
经过15个昼夜紧张而艰苦的工作,7月25日夜间,“海洋六号”全面完成中国大洋第27航次第二航段第一座海山的调查任务,驶向下一座目标海山。在第一座海山,“海洋六号”共布放了7套环境调查设备锚泊系统(简称锚系),构建了一个海洋环境长期监测体系,这在我国远洋科考中尚属首次。
锚系是将多种环境调查设备和浮球连接在一条绳子上,随底部的巨大水泥块沉入海底,浮球的浮力让绳子在海中保持直立,这样,各种调查设备就在海中形成了一个环境监测站,长时间收集整个剖面的水文、生物、化学等信息。回收时,在船上发出声波指令,释放器就会自动使水泥块脱钩,各种设备在浮球的带动下浮上海面,这段时间内的各种信息也随之收集上来。“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刘方兰介绍说,这次布放的7套锚系,分处于海山的迎流面和背流面,最长的达1100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这些锚系将在一年后收回,所获取得资料不仅能够为今后矿区的开采提供环境依据,还有助于研究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对成矿的影响等。
布放锚系,工作繁琐,程序复杂,对“海洋六号”来说也是第一次。为确保工作万无一失,船上的调查部多次开会研究布放方法和作业流程,精心组织,来自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科考人员通力合作,成功完成了全部布放任务。
除锚系之外,“海洋六号”在这一海山还开展了深海摄像、深海浅钻、CTD、生物拖网、箱式取样、多管取样、重力活塞取样等多项作业,全面完成设计任务量,所取样品全部符合规范要求,达到了环境调查和资源调查的目标。在第二座海山,“海洋六号”将重点开展资源调查,进一步了解海山的资源分布特征,同时也将开展环境调查,了解环境基线的自然变化范围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国土资源部 王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