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深海大洋18:窥探海底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2-07-13

 ——“海洋六号”深海摄像作业现场直击

  7月11日凌晨1时,“海洋六号”抵达西太平洋海山区第一座目标海山,正式开始第二航段的调查工作。第一件上阵的武器就是深海摄像设备,透过这双能够窥探海底的“眼睛”,调查人员观测海底海山地貌的变化,并保存下珍贵的视频资料。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跟随这双“眼睛”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去一看究竟。

    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长方体框架

  凌晨1时多,太平洋的夜空繁星点点,四周的大海一片漆黑,“海洋六号”的三楼和四楼后甲板却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深海摄像前的最后准备。记者看到三楼后甲板上,摆放着一个长两米,宽和高均为一米的长方体金属框架,这便是安装着深海摄像设备的拖体。可别小看了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介绍说,拖体里安装着两台高分辨率防水抗压摄像机,两个高亮度的专用照明灯,还有高度计、水下定位信标等仪器。
  拖体的顶部连着一条光缆,通过船尾吊架上的滑轮与深拖绞车连接,操控绞车,就可以收放拖体。过去,连接拖体的并不是光缆,摄像机和照明灯只能依靠自带的电池供电,通常在海下拍摄一两个小时就没电了,需要收上来更换电池。如今,通过光缆就能直接给设备供电,拍摄时间不受限制,大大方便了工作。邓希光告诉记者,这条光缆有一万米长。
  拖体的下面,拴着一根三米多长的红色绳子,绳子末端绑着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锤。记者很好奇这是做什么用的,邓希光神秘地说,稍后便知。
  1时30分左右,后甲板上的工作人员操控绞车将拖体慢慢提起,放入海中,准备向大海深处进发。

    一睹深海中的大山的真面目

  拖体入海后,就由四楼操控室的工作人员来控制。在操控室,有三块屏幕,一块显示海底的地形,一块显示船和拖体各自的位置及轨迹,一块则显示摄像机捕捉到的画面及经纬度、深度等数据。工作人员一边观察三块屏幕上的信息,一边通过遥控器操作绞车。年轻的科考队员胡波,已经能够十分熟练地操作绞车。只见他推动操控杆,拖体开始以每分钟40多米的速度下潜。
  屏幕上,可见黑暗的海水被照明灯照的发白,偶尔有几条小鱼被这古怪的东西吓得飞蹿,镜头不断向下,向下。100米,200米,500米,经过大约50分钟,终于看到了海底,白色的沉积物十分清晰。这时的深度是1300余米,在要观测海山的山顶位置。这次的任务就是按照设计好的测线,从山顶一直观测到山脚,最深到4000米,测线全长30公里。船沿着测线以低于两节的速度行驶(1节=1.825公里/小时),拖动着摄像设备在海底缓慢移动。看着屏幕,我们就仿佛坐着缆车从海山的山顶到山脚观光。
  没想到几千米深的海底也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先是像沙滩一样的白色沉积物,上面偶尔可见海洋生物爬过的痕迹或波纹般的纹路。随着摄像机沿山腰下潜,黑色的山石般的板状和砾状结壳开始频繁出现,还有密密麻麻的豆粒一样的结核。最让人兴奋的是海洋生物闯入我们的视野。有时是红色的小虾,有时是一群小鱼,有时是螃蟹,还有美丽的形态各异的珊瑚和海星。

    为了留下珍贵的视频资料

  这时,记者终于明白了拖体下面系着的红色绳子和金属锤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作为观测的参照物,其次,可以通过它控制摄像机与海底的距离。摄像机距离海底太近,容易发生碰撞,造成设备损坏,太远,画面又不够清晰。通过这么一个小工具,便于判断摄像机和海底的距离,将其控制在最理想的三四米左右。
  操作绞车,在涌浪很大的海底,在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下,使摄像机一直保持较理想的位置,可不是容易的事儿。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胡波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当觉得海底有些远时,就轻推操控杆,把摄像机放下去一些;当金属锤触及海底时,就轻拉操控杆,稍稍提起摄像机,防止地形陡然变化发生碰撞。
  当画面中出现结壳、结核或各种海洋生物时,另一名工作人员,地质学博士姚会强就要及时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时间、经纬度、深度、特征描述等。还有一名工作人员曲佳一直在甲板观察绞车的工作情况和滑轮的位置等。30公里的测线,大约要观测10个小时,加上放下和收起拖体的时间,工作要持续12个小时以上。虽然两班工作人员轮流上阵,也十分辛苦。
  首席科学家刘方兰介绍说,深海摄像是一种常用的海洋地质调查手段,通过它,可以观测海底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观测海山结壳分布的变化,还可以观测海底生物活动的情况。摄像机捕捉到的影像自动转化为视频文件储存在计算机里,这些,都将是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时珍贵的资料。

(国土资源报 王少勇)


科考人员操控深海摄像机,观测海底地貌并记录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