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神秘可燃冰世界,广州小学生参观海洋地质科考船
水火、冰火本是不相容的,但是有种“冰块”却可以燃烧,更神奇是这种燃烧的“冰块”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它叫做可燃冰,并将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新型能源。
为了迎接第49个世界地球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市第86中学、广州市广中路小学的逾百名师生参加了今天举办的《冰与火之歌——可燃冰勘查与试采》大讲堂。
▲学生在讲堂上学习可燃冰知识。
●可燃烧的冰是怎样生成的?
一段可燃冰熊熊燃烧的火焰视频,将学生们带入一个神奇的海底可燃冰世界。见证去年60天中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全过程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可燃冰试采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陆敬安博士,现场解读了可燃冰的燃烧原理。
“可燃冰,是由气体分子与水分子组成的一种冰状的固体物质,外观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似冰雪,可直接点燃。可燃冰形成需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低温、高压环境以及充足的气源和水。自然界中的可燃冰主要赋存于高压、低温环境的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和高纬度冻土里,约有97%可燃冰分布于海洋中,仅3%分布在陆地冻土带。可燃冰可在低于10℃时生成,超过20℃便会分解。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压力越大越稳定。”陆敬安说,海洋中的可燃冰,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3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范围可从海底到海底之下1000米左沉积层,气体主要源于海底浅部的生物成因气和地层深部热解气。目前,科学家在全球直接或间接发现水合物的矿点已达到234处,在其中的49处获得了水合物样品。在5个矿点开展了试采或开采,其中海域有两个矿点:中国1个、日本1个;陆域有三个矿点,美国1个、加拿大1个、俄罗斯1个。
●可燃冰特点:储量巨大且高效清洁
“标准状态下,1体积可燃冰大概可分解为164体积的甲烷气体。”据估算,全球可燃冰中的有机碳占全球有机碳的53.3%,而煤、石油和天然气三者的总量才占到26.6%。储量巨大和高效清洁的特点使得可燃冰成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由于可燃冰的重大战略资源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等相继投入巨资开展勘查开发及科学研究。
根据可燃冰的储集类型,目前认为自然界中大部分可燃冰分布在海洋黏土质或粉砂质细粒沉积物中,其次是分布在地层的孔洞或裂缝中的可视型可燃冰,再其次是分布在海洋砂层中的可燃冰和陆域冻土带砂层中的水合物。据估算,全球赋存在砂层可燃冰中的气体量可能超过1217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可燃冰原地资源量的中间范围估值的5%。
从目前的技术条件看,砂岩中的可燃冰较容易开采,陆域及日本海域目前主要针对砂岩储层中的可燃冰进行开采试验,而中国去年首次在神狐海域开采的可燃冰储集类型是黏土质粉砂储层,开采难度较大。
●科学家预测:2030年将圆“燃冰汽车”之梦
中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带,通过先后15年的调查和评价发现,南海海域预计有740多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青藏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油当量“可燃冰”。
预计可能到2020年前后可以突破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技术,大约再经过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后实现天然水合物的商业开发,将圆“燃冰汽车”之梦。
●现场直击:“海洋地质八号”亮点众多
主办方特别安排学生们参观了停泊在东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的“海洋地质八号”,这也是“海洋地质八号”去年12月入列以来首次对媒体开放、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资深远洋船长孙雁鸣逐一介绍这艘目前中国最先进的科学调查船的诸多亮点。
▲学生在参观“海洋地质八号”。
记者首先在船长指挥控制室看到,就在船舵面前,是一大排装载着各种数据显示的仪器表。据介绍,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都在这些仪器的可控之下。从航行速度,到各种海况,尽在船长掌握之中。
而在船尾部的重要空间,6层楼高的船体内,除了顶层备置的直升飞机降落台,两艘小的登陆艇,仓底放置着多种调查设备包括长达8000米的电缆线。作为先进的地震调查船,该船更多的空间用来容纳调查地震波数据的先进设备。其中该船可以同时放下8条6000-8000米的电缆,进行海底地震波的测试,作业现场的场景十分震撼。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黄丹彤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王维宣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黄子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