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海洋可“吃掉”更多的碳

发布时间:2015-11-2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为目标的低碳理念,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从技术角度来看,除了通过节能降耗等措施减少碳排放之外,碳捕获技术也相当重要,其中包括工业手段和生物手段两种,森林碳汇就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生物固碳法。
1. 海洋的碳捕获潜力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等专门研究海洋的碳捕获潜力。他发现把海洋作为森林之外的第二个生物碳汇资源,有科学上的可能性。研究证明,人类活动每年排放55亿t碳,其中海洋吸收了20%~35%,约为20亿t。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贝类也可以通过钙化、生物沉积等过程封存海洋中的碳,且封存时间长达千年。因此,海洋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巨大的固碳容器。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也提出“海洋碳汇”这一途径,他认为可以让海洋“吃掉”更多的碳。
2. 海洋碳汇机制
海洋碳汇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的载体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与森林相比,海洋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的优势,更适合做全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碳汇潜力更为巨大。气候影响海洋,海洋又反过来影响气候。
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捕获的。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0倍。由于全球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
3. 海洋储碳抑制海水酸化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量远大于海洋调节大气CO2的能力和容量。有机碳可以被降解矿化再次形成CO2返回到大气中去。而超过生存平衡的过量固碳导致有机物质大量增加,会导致海洋下层缺氧,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温室效应。而微型生物碳泵储碳则是指海洋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并长期储存在海洋中,时间可达5000年。同时,人们也不用担心会造成海洋的酸化问题。
4. 二氧化碳与海洋的关系
目前,海洋碳汇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尚未完成成熟。专家认为,首先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操作规程。其次,还需要建立起一个国际科学界都公认的标准,能够在将来真正发挥出海洋碳汇对低碳减排的服务功能,并以此发展国内外海洋碳汇的交易市场。
2013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在联盟单位的协同配合下,分别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的代表海区初步建立了海洋碳联合监测站架构。海洋与大气研究都十分复杂,尤其是海洋碳汇研究需要上千个指标数据。为此,中科院焦念志院士正在积极推动一系列的碳汇时间序列监测站的建立,旨在能在近海和大洋等具有不同特性的区域建立站点,以更加深入地监测与认识二氧化碳与海洋的关系。
——《中国海洋报》、www.Oceanol.com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