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深耕深海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先后9次参与深海大洋科考航次,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首席科学家,2023年8月19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大洋科考专家杨永担任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主讲嘉宾,以《来自太平洋深处的“黑色宝藏”》为题,讲述了四十年间我国在积极探寻深海“宝藏”的艰难历程,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深海安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未来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新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地球总面积有5.1亿km²,而海洋的总面积就达到了3.61亿km²,占到地球面积的70%,其中太平洋占到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在2.5亿年前地球就是一个大陆,也就是潘基亚大陆,随着板块的飘移…”,讲座的开始,杨永向现场和向线上的观众介绍了四大洋的演化历史。
随后,杨永从太平洋演化过程、海洋矿产分布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滨海砂矿、多金属结核、深海稀土、富钴结壳等主要海底矿产资源。他介绍说,我国的大洋科考历史要从1976年出发的“向阳红5号”开始,而这其中近30年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了深海大洋调查与极地科考22个航次,全国多个海洋单位共同为我国深海找矿、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杨永非常自豪地向观众们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拥有结核、结壳、硫化物矿区的国家!”。
杨永还介绍了如何调查和开发利用这些深海“宝藏”。最后,杨永还结合多年在“海洋地质六号”船参与大洋航次的经历,分享了太平岛国靠港停泊的所见所闻以及海洋一线工作的片段。讲座结束后市民朋友仍意犹未尽,排起长队对专家进行提问。
未来,探寻深海宝藏还任重道远,本次讲座让广大观众在海洋强国建设、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向在场的大人和小朋友们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大家也共同期待着,未来随着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正在从遥不可及变成即将到来的现实。
此次“羊城学堂”讲座全程通过广州图书馆各大媒体平台及广州广播电视台视频号等12个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线下共有超5.07万人次观看。广州图书馆和广州日报共同承办的“羊城学堂”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主办,至今已持续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