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显海洋地质工作专业特性,近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所属7艘调查船全部按照海洋地质调查船舶序列进行统一命名,已全部完成钢制船名更名施工,为建立整齐划一、纪律严明、装备一流的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船舶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船舶大队队长冼伟伦介绍,根据中国地调局党组批示,自2019年下半年启动调查船舶统一更名工作后,在局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指导下,船舶大队迅速行动,谋划更名施工方案,及时递交申请更名相关资料,获取海事部门批准后,于今年3月启动了钢制船名更改施工。期间,为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确保海上生产任务全面复工不受影响,船舶大队根据海上调查航次间歇,按照航次任务繁重程度精心安排,合理调度,结合各船航修工程和航次间歇时间,加强对施工人员疫情防控,见缝插针地安排船舶更名施工。并主动加强与海事、船检等行政部门沟通,获取理解和支持,缩短更名办证时间,确保船舶统一更名工作高效、经济、有序推进。
至2020年5月,广州海洋局已陆续完成5艘调查船钢质船名更改施工项目。原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四号”更名为“海洋地质四号”,原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六号”船更名为“海洋地质六号”船,原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船“探宝号”船更名为“海洋地质十二号”,原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船“奋斗四号”更名为“海洋地质十六号”,原综合地质钻探船“奋斗五号”船更名为“海洋地质十八号”。
此外,广州海洋局还拥有2017年建成的新一代综合物探调查船“海洋地质八号”、高精度综合地质调查及钻探船“海洋地质十号”,共有调查船7艘,是国内拥有海洋地质调查专业船舶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机构,工作海域涉及我国南海、黄海、渤海,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南极南大洋海域,具备可覆盖近海、远海、大洋等全海域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冼伟伦表示,按照海洋地质系列统一命名后,广州海洋局调查船将以崭新的姿态再出发,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突出南海、深化黄东渤海、加强太平洋、拓展印度洋、经略大西洋、进入南北极”的工作思路,为实现海洋强国而乘风破浪,勇敢前行。
链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调查船简况
海洋地质四号:原名 “海洋四号”,为综合地质调查船。 1980年建成,满载排水量3300吨,续航能力6000海里,可实现无限航区开展地质工作。
海洋地质六号:原名 “海洋六号”,为综合地质调查船。 2010年建成,满载排水量4650吨,续航能力15000海里,可实现无限航区开展地质工作,具备冰区B3级。
海洋地质八号:为高精度多缆短道距三维地震调查船。2017年建成,满载排水量6600吨,续航能力16000海里,可实现无限航区开展地质,具备冰区B级加强能力。
海洋地质十号:为新一代高精度综合地质调查(钻探)船,2017年建成,满载排水量3500吨,续航能力8000海里,可实现无限航区地质工作。
海洋地质十二号:原名“探宝号”,为地球物理调查船, 1978年建成,满载排水量3500吨,续航能力10000海里,可实现无限航区地质工作。
海洋地质十六号,原名“奋斗四号”,为综合勘探船,1978年建成,满载排水量1200吨,续航能力3000海里。可实现中国沿海航区地质工作。
海洋地质十八号,原名“奋斗五号”,为钻探、物探船,1979年建成。满载排水量1200吨,续航能力3000海里。可实现中国沿海航区地质工作。
(陈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