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新时代 我为中国梦而奋斗”征文比赛广州海洋局获奖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18-05-21


  近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时代 我为中国梦而奋斗”团员青年征文比赛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王偲撰写的“青春在可燃冰勘探开发过程中闪光”被评为一等奖,张力中撰写的“青春无悔航海梦”被评为二等奖。其中,作为获奖代表之一,张力中以“青春无悔航海梦”为主题在地调局“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进行了演讲展示。本期对两篇获奖文章予以编发,敬请关注!

 

青春在可燃冰勘探开发过程中闪光

  2017年5月1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获得成功,圆满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实现了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并创造了连续稳产60天,产气总量30.9万方的世界纪录。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年风雨兼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几代地质人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工作艰苦探索和接力奋斗。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祖国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攻坚克难,无怨无悔。

  试采工程是项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面临井位选取、海况复杂、水深大、地层软、储层差五大挑战。即使如此,试采团队并没有被吓倒。大家以岗为家,夙夜在公,忍受病痛,任劳任怨;为了论证最优的目标井位,大家主动放弃周末节假日,披星戴月地工作;为寻求更好的增产技术手段,大家跑遍了小半个中国;为取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大家在寒冬腊月的室外、在没有暖气的厂房里坚守。最终完成了目标井位优选,实现了多项工程增产技术创新,顺利按期完成各项工程准备工作。
  2017年3月28日正式开钻,平台现场工作人员两班倒,为了将施工方案优化再优化,每晚8点全员集中,讨论各个关键节点,在海上潮湿环境中饱受风湿病折磨的指挥长叶建良带着大家一遍又一遍的推演论证,一直持续到半夜,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十六七个小时。放弃国外石油公司80万高薪参与到试采中的寇贝贝,因为在平台工作时间久、强度大,他身心极度疲惫,经常失眠,整个试采期间体重掉了十多斤。即使这么辛苦,每次轮换,大家都不肯离开,总是说:“这一块儿的工作我已经比较熟悉,换人后还需要时间再熟悉,我再待一阵吧。”
  试采成功了,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的成绩,而我看到的,是这个以8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无私奉献、同舟共济走向成熟途中艰难的每一步。
  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试采人,都有年事已高的父母、独挑家庭重担的伴侣、年幼体弱的孩子,在家庭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一直缺席。工程师李占钊在平台现场工作期间,帮他照料孩子的岳母突发眼疾,入院手术,妻子在焦急无奈中辞掉了工作,带着孩子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沉静腼腆的康冬菊,因为参与试采而频繁出差,只好狠心给只有9个月大的宝宝断了母乳。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家人的愧疚深藏在我们的心底,每每拿起电话想说声对不起,话到嘴边却又咽了下去,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怎么能弥补父母妻儿呢?尽管内心备受煎熬,可是为国争光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大家坚定地选择了坚守岗位。
  同事们工作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勇担重任,不怕吃苦的敬业精神;国家利益至上,舍小家为大家,将青春献给地质事业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不为狂风恶浪,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困难的奋斗精神;以及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解放传统思想、打破固有瓶颈,讲科学、肯钻研的科技创新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想,他们不正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吗?他们不就是我等青年学习的优秀榜样吗?相信在地质行业中,这样的青年团体不在少数,都在以兢兢业业的辛勤工作和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激情与豪迈。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对于试采团队的年轻人来说,解决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难题,实现水合物产业化开发,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撑,就是实现自己地质梦、中国梦的过程。
  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要有新作为。第二次试采的科技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水合物试采团队的青年们将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激情和干劲,以更加奋发昂扬的姿态,投入到我国的海域天然气  水合物开发事业中去,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产业化进程,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奉献青春!

(作者王偲,27岁,团员,硕士研究生学历, 2016年参加工作,现为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综合室助理工程师。)

 

青春无悔航海梦

  从小生活在草原上的我,对大海是向往的。因为热爱海洋,上大学时我选择了航海专业,2013年毕业后进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成为一名科考船员,从此便与海洋地质工作结缘。
  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吹响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号角。作为一名年轻的科考船员,也许我不能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也许我不能为祖国强大浴血奋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参与海洋科考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微薄之力。
  海洋地质调查不同于陆地调查,它需要科考船作为平台来实现。而船员正是这一平台的驾驶者、运行者和维护者。目前,广州海洋局拥有7艘科考船、200多名船员,其中80后、90后的年轻船员超过60%。在广州海洋局,我们是船员,也是海洋科考队员,我们不仅要保障科考船的航行安全和正常运行,而且需要在工作中密切配合科考队员,完成调查任务。
  海洋地质调查远离陆地,孤船奋战,航次时间长,不可预知的风险多,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在海洋科考中,机械故障、台风影响是司空见惯的事。遇到这些困难,我们从不退缩,而是沉着冷静、抓紧抢修、及时研判,解决了一次又一次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船舶推进器发生了故障,机舱里空间狭窄、温度高、噪音大,轮机部人员连续抢修好几天,顾不上吃饭,来不及睡觉,最终成功修复了故障,减少了设备不必要的损伤,也保证了科考的顺利进行。
  由于常年累月在海洋科考的第一线,我们不能长时间陪伴家人。2017年大洋南极科考航次,6名平均年龄在26岁的年轻船员全程参与了232天的科考。在征求轮换意见时,他们说:我们年轻,能坚持!很有幸,我是其中的一员。在航次出发前,母亲跟我说:你放心去吧,家里不用管。看着母亲的目光,我心里是满满的酸楚。去年,我认识了我的女朋友。在认识的第13天,我便随“海洋六号”出海了,这一出就是200多天。好在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广州海洋局积极改善科考船的生活环境和通信条件,船上通网络了,可以通过QQ、微信和家人联系。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女朋友的理解与支持。
  和我一样的年轻科考船员有太多太多了,他们最终仍是选择为海洋事业去奋斗、去努力、去换取更美好的明天。
  在海洋地质事业这个舞台上,年轻的船员茁壮成长。如今,广州海洋局的年轻船员正逐渐成为海洋地质科考的骨干力量。我也从最初的水手成为现在独立当班的三副,从刚上船时的稚气青涩到如今的成熟稳重,从船舶适航特性的熟悉,再到助航设备仪器的操作,从海洋气象的预判评估,再到复杂环境作业方式的掌握,可以说5年的航海时光让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一年又一年的海上征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海洋地质工作者为了家庭、为了祖国、为了梦想,选择了默默付出,不懈坚持。
  作为一名平凡而普通的海洋地质工作者能有幸在建设海洋强国浪潮中,让青春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为“中国梦”尽一份微薄之力,备感骄傲和自豪!
  启航新征程,实现新作为。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我们有信心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全力打赢低碳清洁能源科技攻坚战。朋友们,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我们的青春。

(作者张力中,26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航海技术专业毕业,2013年参加工作,现为“海洋六号”船三副、团支部书记。)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