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最新进展及重大成果

发布时间:2017-06-02

  

  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举办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夏俊主持。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介绍了试采最新进展、自主创新成果及有关情况。至5月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5月27日开始,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井筒、气体流量等影响的科学测试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试采安全评估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钻井作业安全,海底地层稳定,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李金发介绍,本次试采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自主创新。一是实现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建立了 “两期三型”成矿理论,指导在南海准确圈定了找矿靶区;创建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指导试采实施方案的科学制定;创立了 “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指导精准确定试采降压区间和路径。二是实现防砂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钻完井技术、勘查技术、测试与模拟实验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了等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三是实现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系统、“四轮驱动”的协调运行系统、“四性统一”的施工保障系统等三项重大工程管理系统自主创新。四是实现七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包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4500米作业级无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马”号,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研发了海底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研制了适合试采储层特点的防砂筛管,研制了用于实时监测海底形变的地震监测仪,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大型模拟实验装置,利用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Ⅰ号”。

  李金发介绍,试采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充分考虑各种环境风险因素,进行理论和技术攻关,制定了全流程的科学、安全、环保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在试采前,开展了10余个航次的环境基线调查,获取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水化学等本底数据,以及海底地层力学参数等。在试采过程中,按照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工艺安全风险管理等,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利用大气、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对甲烷、二氧化碳等参数及海底沉降进行实时监测,与本底数据对比显示,甲烷等参数无异常变化,海底地形无变化,没有环境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试采结束后,我们将继续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环境监测,为制定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环境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李金发表示,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的目标,全力推进后续各项工作。一是争取神狐海域试采成果最大化。二是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力度。三是开展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四是把加强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在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 此次试采面临三大难点。一是无经验可循。在2002年加拿大陆域和2013年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地质条件与我国差异极大,不能照搬,无成熟经验可循。二是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度瞄准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均为砂质类型,该类型资源占世界资源量5%左右,其孔隙条件、稳定条件均较好,开采难度是所有类型中最低的。我国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三是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常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材料无法直接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针对该情况,自主研发天然气水合物专用的装备、管材、特殊材料等。

  试采中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第一,防砂技术3项。包括“地层流体抽取”、未成岩超细储层防砂和天然气水合物二次生成预防技术。第二,储层改造技术3项。包括储层快速精细评价、产能动态评价等技术。第三,钻完井技术3项。包括窄密度窗口平衡钻井、井口稳定性增强和井中测试系统集成技术。第四,勘查技术4项。包括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探测、保压取样、海洋高分辨率地震探测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第五,测试与模拟实验技术4项。包括微观测试、开采现场测试、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参数模拟实验和开采模拟实验技术。第六,环境监测技术3项。包括多学科多手段环境评价、立体环境监测和井下原位实时测量技术。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助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答记者问时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主要分布在两类地区:一类是水深300-3000m的海底,在海底以下0-1500m的沉积物中产出;另一类是陆上冻土区,尤其是南北极冻土区。目前已发现的海底水合物多分布于环太平洋周边、大西洋西岸、印度洋北部、南极近海及北冰洋周边,地中海、黑海、里海等内陆海以及贝加尔湖等湖底也有零星分布。陆上水合物则主要分布于环北冰洋的高纬度冻土区和我国青藏高原冻土区。 

  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问题,一直是科学界讨论的热点。1988年美国科学家科温沃登(Kvenvolden)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2.1×1016 m3,相当于21万亿吨油当量,这一数据已被国际科学界广泛引用。2011年美国能源部发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2.0×1016m3,相当于20万亿吨油当量,与科温沃登(Kvenvolden)预测大致相当。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类型及赋存状态,结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预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800亿吨油当量,与全国陆海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总和大致相当。通过重点地区普查,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的矿藏。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于海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吴能友等就记者提问做了回答。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 国土资源部官网)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