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2015年度海洋人物”评选活动请您投票

发布时间:2016-02-17

“2015年度海洋人物”评选活动已在火热进行中,请投上您神圣的一票!
本次活动将最终评选出10名“2015年度海洋人物”,并在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中进行表彰。

请投:“海洋六号”科考团队!何高文!
工作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洋六号”科考团队事迹:

中国网讯 2015年11月10日上午10时,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胜利完成中国大洋36航次和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的科考任务,返抵广州。本航次共历时197天,航程达6万公里,共8家单位121人参与。这也是“海洋六号”2009年入列以来航次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数最多、作业区跨度最大的调查航次,也是遭遇恶劣海况时间最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
“海洋六号”船于今年4月28日从广州启航,横跨西、中、东太平洋,经受10个台风袭扰,在多个区域开展调查,在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与环境考察以及“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5年里,“海洋六号”科考团队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胜利完成大洋和深海资源航次任务以及国内水合物调查航次任务,人才梯队进一步发展,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届党组提出的“科技是地质调查事业的核心,人才是地质调查事业的关键”的新思路,获得地质科技与队伍建设双丰收,成长为中国深海大洋科考的主力军,被誉为“地调系统的一面旗帜”。

连续五年执行大洋航次任务,成果斐然
“海洋六号”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的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2009年10月入列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从2011年起,连续五年远赴太平洋执行大洋调查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航次任务,总天数760天,总航程超过20万公里。科考团队由十几个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他们通力协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
一、持续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和样品资料,为2014年4月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新的勘探合同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二、圆满完成了为“蛟龙号”5000米、7000米级海试选址、警戒和护航等任务。三、成功将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应用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调查,填补了我国在海山区资源和环境调查手段方面的一项空白,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四、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一号”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试验性应用并获得成功。五、首次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六、实现了中国科学家首次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地形地貌的精细测量。七、建立了我国首个海山区深海多目标立体环境监测系统。八、实现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新技术在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领域的推广应用。九、进一步扩展富钴结壳合同区环境调查范围,提升深海环境认知水平。十、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海洋地质调查队伍。

甘当幕后英雄,为“蛟龙号”海试警戒护航
2011年6月,“蛟龙号”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搭乘母船向阳红9号远赴夏威夷以南的东太平洋海域执行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首航大洋的“海洋六号”船被委以重任,为向阳红9号提供技术保障和警戒护航任务。经过半个月的高速航行,首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面临新船、新人、新设备磨合期等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于7月中旬如期抵达东太平洋预定工区,随即开展各项调查工作,为蛟龙号的下潜海域进行前期的调查测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月份东太平洋试验工区海况较差,阵风5-6级,中到大浪,给作业和护航带来较大影响。但“海洋六号”船始终不忘使命,根据海试现场总指挥的要求,敢当幕后英雄,默默为蛟龙号的下潜试验提供警戒护航任务,直到海试圆满结束,才解除警戒驶离工区。
2012年6月,“海洋六号”继续担任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技术保障和警戒护航任务。为确保“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海洋六号船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努力克服台风影响,提前抵达试验海区,展开多波束、CTD(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测量)、ADCP(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测量)、箱式取样等相关调查作业,为现场指挥部及时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海底地形、水文环境等资料,为现场指挥和海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一流的海上调查作业团队,打造一流科研海试平台
“海洋六号”作为第一艘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调查船,配备有先进的船舶设备和调查设备,具有优越的操作性能,可以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调查,硬件条件在国内海洋地质调查行列首屈一指。经过几年的大洋应用,海洋六号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海六特色的大洋作业管理模式,努力培养和锻炼调查作业团队和船舶保障队伍,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海洋科考平台,为国家的深海装备试验提供一流的海试平台。在这重大举措的实施进程中,无人无缆深潜器“潜龙一号”(AUV)和无人有缆深潜器“海马”号(ROV)先后在海洋六号船上搭载开展海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5年3月,在南海神狐西部紧邻海域,“海马”号首次海洋地质调查应用中,不负众望,首次发现海底活动性“冷泉”。这一重大发现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对后续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被入选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首位。
“海马”号ROV海试验收成功,以及后来南海和大洋的成功应用,再一次证明了“海洋六号”船在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科考平台和海洋调查作业团队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无论是潜龙一号还是海马号,它们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海洋六号”科考团队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成绩只代表过去,“海洋六号”科考团队将牢记使命,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跨过南太平洋,挺进南极,接收新的挑战,力争新的科考业绩。

何高文事迹:

中国网讯 2015年11月10日上午10时,在鲜花和掌声中,“海洋六号”科考船胜利完成中国大洋36航次和2015深海资源调查航次,返抵广州海洋地质码头。担任此次科考的总首席科学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此次科考历时197天,航程近6万公里,是何高文第17次远航太平洋,第7次担任中国大洋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
从中国大洋科考工作的一线,到中国战略资源外交谈判支撑服务的一线,何高文专注大洋科考22载,用专业诠释爱国情怀,专心追求更加饱满的意义,铸就更丰盈的人生。
2013年,中国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第一块3000平方公里的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富钴结壳矿区,何高文是矿区申请的主要编写者。此外,他参与起草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两个“区域放弃报告”的编写,为我国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底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组织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深潜试验区选址调查工作等。

用专注丈量责任的距离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地勘行业整体低迷,地勘单位陷入低谷、地质专业人才纷纷转行。就在这样的时期,何高文从长春地质学院矿床学专业硕士毕业,来到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幸运的是,何高文所在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承担着一项国家重要任务,每隔一年即组织科考船开展一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何高文到远洋分队的第一年埋头查看科技文献,为第二年的大洋科考旅程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6月,一个临时补缺的机会给予何高文,他随局代表团出访国际组织“海金联”,并接着参加大洋科考。这是一个长长的航程,整个行程持续了大半年,整整绕了地球一个圈,这仿佛预示着何高文未来长长的航线。
那时,正是中国在东太平洋开展多金属结核专属勘探区调查的重要关头。勤学钻研的何高文,连续6年,一边积极参加大洋科考野外工作,回来后紧接着参与到室内科研,拟写成果报告,他很快崭露头角,并被委以重任,参与到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区域放弃和矿区圈定这一重要任务。1999年,经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我国在东太平洋拥有一块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这是几代大洋人,20多年持续努力,十个航次远洋科考的重要成果,为人口众多、资源不均的中国最终在国际海底获得了一块蓝色战略矿区。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何高文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所承载的国家价值和宏大舞台。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任凭大洋科考工作如何的跌宕起伏,或是高潮或是低谷,或是历尽磨难,如今又再创辉煌,何高文宠辱不惊,从未停止对这一事业追求的脚步,从一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大洋首席科学家。
在完成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申请后,富钴结壳资源成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的新起点,这也成为了何高文大洋人生的新高点。
1997年,广海局“海洋四号”船第一次开始在太平洋开始富钴结壳资源的调查,到2012年中国率先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资源矿区,历时15年,何高文至始至终是这一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用专业绘就信仰的底色
2003年,年仅34岁的何高文首次受命出任首席科学家,担任“海洋四号”大洋航次最后一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率队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广州。其后,他先后担任了“大洋一号”、“海洋六号”等大洋航次的首席科学家。
出海只是何高文工作的一部分。期间,他先后担任多个大洋富钴结壳资源项目的责任科学家,并在中国富钴结壳矿区申请工作中担任了申请书编写等一系列更为重要的工作。
“说实话,原来一直忙着出海科考,写勘查报告,周而复始,以为再辛苦的工作都不过如此。”何高文说。直到2010年,他才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对国家是多么重要。那年,何高文作为技术顾问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6届会议,为富钴结壳勘探规章外交谈判提供技术支持,这一去就是连续5年参会。当时,我国正为申请富钴结壳专属勘探区积极努力。
当时,国际海底管理局拟通过的富钴结壳勘探规章,原规定每个申请者只允许最多保留500平方公里矿区。基于多年实际调查和分析数据,何高文和他的团队建立了自己的模型,认为至少要保留1000平方公里才能满足将来的开采需要,并据此提出建议修改勘探规章中的面积条款。在2011年的第17届会议上,我国代表团就此提交了以扩大矿区面积为主的修正案文,要求对原有规章进行修改。为配合外交工作,何高文作了针对面积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关注。
2012年,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8届年会最终通过了《富钴结壳勘探规章》,其中采纳了中国建议案文的关键内容。此后,在前期科考工作的基础上,我国以中国大洋协会的名义在第一时间提出矿区申请,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同时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三种主要国际海底区域资源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
何高文笑言,对自己多年的工作实际上没人需要,除了国家。“这难道还不够吗?”他把手一挥,反问到:“我们的外交官们在国际舞台上唇枪舌剑,为国家争取利益。而他们据理力争的依据,正是我们在深海大洋里辛苦工作的成果。能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情,是我辈的荣耀。”

用专心铸就丰盈的人生

何高文是个执着的、简单的人,他面容清瘦,温和儒雅,近视镜片后的目光安详而稳重,说起这20多年来与海洋地质工作的缘分,他的话很平淡:“机缘巧合而已。” 这一机缘将何高文与中国大洋科考和海洋地质事业一线相牵,便再也没有分开。
2003年,何高文第一次出任大洋首席科学家,顺利完成任务返航,但因船舶严重老化,“海洋四号”就此退出了大洋科考舞台。此后的整整8年,广海局除了派出少数人员参加“大洋一号”大洋科考,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外,一批大洋工作人员转行或调离。
伴随着事业的低谷,何高文也曾徘徊,“尤其是在单位没船出海那几年,”何高文很坦率,“但想归想,好像背后一直有一只大手,推着我往前走,一走就是20多年。”何高文坚持了下来。“大洋科考是个苦差事。每次出海都要几个月,最多得半年多,回来还要搞内业。你说,我哪有时间有其他想法?”
何高文谨记一位前辈“要坐得冷板凳”的提醒,坚持了下来。期间,女儿升学、妻子考研,再加上自己读博,家庭工作事务极其繁忙,何高文就把在老家的父母接到广州。他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并努力担起大洋科考的重担。
和陆地地质工作相比,海洋地质工作,在艰苦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晕船的痛苦,而大洋科考,则意味着在这些艰苦和痛苦之上,再增加一份远离祖国亲人的感伤。“和家人聚少离多,男人对家庭的责任,大多放到了女人的肩上。可是没办法啊!”这种责任,是对国家的责任,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
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支持下,广海局重返大洋的梦想重新被点燃。在结束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年会后,何高文赶赴夏威夷,参加“海洋六号”科考船首航太平洋的新征程。其后,何高文连续5年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海洋六号”开展富钴结壳和其他新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创造出大洋科考新的辉煌,为海洋强国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做出新的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5年何高文被评为“全国地勘行业十佳最美地质队员”,广东省文明办“2015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敬业奉献好人)”,作为第一完成人,项目成果获得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成为2013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此外,先后获得过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两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一项,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并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9年春节前夕,作为大洋科考队员代表,受到国务院领导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慰问,2014年再次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亲切接见。

请您参加投票活动

同时可关注广海局微信
公众号,在公众微信平台进行投票!(扫描文后广海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