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30日下午5:30,“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大洋36航次第1航段设计工作任务,离开M1工区,前往关岛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计划6月2日至6月6日靠泊关岛。本航段受台风“红霞”和“白海豚”影响,“海洋六号”船及时调整了调查区域和作业方法,科考队员风雨同舟、精诚团结,克服了恶劣海况和设备故障等困难,利用多波束测量、海底摄像、箱式取样、拖网作业等多种调查手段,初步摸清了这一区域的资源状况。
本航段中,“海洋六号“船临时党委在全船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5月31日,根据各部门推荐和临时党委集中讨论,评选出航段先进个人8名,优秀通讯员1名,优秀青年突击队员2名。
海上调查具有高风险性,海洋调查设备出现故障是常有的事,而且故障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设备疲劳、零部件老化等。每一次出现故障,科考队员都需要对设备进行详细检查,尽快抢修,以降低对调查工作质量和进度的影响。在第一航段中,科考队员经历了一次紧张的海底摄像设备故障排除工作,为按时完成第一航段任务赢得了时间。
当地时间5月18日,“海洋六号”地质室人头攒动,首席科学家助理盛堰和科考队员在电脑前反复进行调试。原来,2个小时前下放的海底摄像设备出现了故障,负责接收摄像信号的显示器漆黑一片,表明系统停止工作。系统停止工作意味着设备处于失控状态,为免设备触碰海底发生损坏,盛堰当即指挥绞车操作人员回收设备。
3个小时后,海底摄像水下拖体回收至“海洋六号”后甲板,盛堰和调查部的队员们早已准备好检测仪器严阵以待。先从光纤信号传输线路开始排查,又检测了设备电源系统,进一步检测光电分离接线盒时发现,是高低压转换接头线路异常。刚下班的“博士后技工”刘碧荣主动留下来帮忙,做转换接头拆检工作,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其绝缘橡木塞在深水的强大压力下出现了老化,内部的四芯供电铜线发生断裂,从而造成电源断路,供电异常。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检修,海底摄像设备电路供应恢复正常,期盼已久的“设备连接正常”提示信息终于出现,摄像机也传来清晰可见的视频信号,系统又恢复到了可用的工作状态。
海底摄像是本航段的重点作业项目之一,难度系数较大,总任务量480公里。据盛堰介绍,“这套海底摄像设备在5月11日的作业中,刚完成了138公里的调查测线,刷新了单次作业最长作业时间和最远作业距离两项纪录,设备也经历了一次考验。” “此次设备故障的排除仅耗时两个半小时,已经将对调查工作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经过几年来的大洋科考历练,“海洋六号”的调查人员已经具备了快速排查设备故障的能力,为保障海上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国土资源报刘照、“海洋六号”胡波、局办公室刘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