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广州海洋局研究人员揭示深海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

作者:邓化 发布时间:2025-03-14
  近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2.2)发表了广州海洋局在深海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的重要成果——“Unveiling the deep-sea microplastic Odyssey: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Pacific Ocean sediments”(深海微塑料之谜: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的特征、分布与生态影响)。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近年来已被发现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甚至渗透到深海生态系统。深海作为地球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不仅是碳封存和营养循环的重要区域,也是微塑料的最终“归宿”。研究团队选取了在2012~2018年间通过多次科考航次采集和积累的太平洋深海(4900—7016米)的沉积物样品,并对其中的微塑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研究发现,微塑料的主要形态是纤维,占比高达94.8%;颜色则以黑色、灰色和蓝色为主;主要成分为聚酯(PES)和人造丝(Rayon),这表明合成纺织品的废水排放可能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微塑料的尺寸主要集中在0.1—1毫米范围内,这与浅海和沿海环境中的微塑料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深海环境中机械破碎作用较弱,对微塑料大小的改造程度较少。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采样点均检测到微塑料,其中,西太平洋(WP)的微塑料丰度最高(111.3 ± 75.1 个/千克干重),而中太平洋(CP)的丰度最低(49.4 ± 18.7 个/千克干重)。这一区域差异与“大太平洋垃圾带”(GPGP)的位置及洋流密切相关,表明人类活动和洋流对微塑料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图1)。

图1 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特征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博士后邓化,共同通讯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义楠和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苏磊。该项研究由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3B0303000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76237, 42407552和U2244222)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EC-KF202311)等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 Deng H, Fu Y, Su L*, Chen D, Deng X, Hu B, Chen Y, Deng Y**. Unveiling the deep-sea microplastic Odyssey: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Pacific Ocean sediment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5, 489: 137537.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