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发表南海西南次海盆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高研 发布时间:2023-12-15
  近日,海洋科学领域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以“Deep electrical imaging of the extinct oceanic ridge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在线发表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处理所高妍博士等关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深部电性结构的研究成果。
  已停止扩张的中洋脊的热力结构对于理解中洋脊从扩张阶段到衰亡阶段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大地电磁法(MT)是研究深部热力结构的关键工具,因为它对热敏感,并可以对深达地幔尺度的电性质进行成像。虽然现代电磁数据增加了我们对快速扩张和超缓慢扩张的中洋脊深部结构的理解,但尚未广泛研究已停止扩张的中洋脊下方的深部电性结构。2020年7月,海洋MT仪器在南海西南次盆地部署,研究停滞的中洋脊下方的热力结构。
南海地区的海底地形图上标出了主要构造特征和大地电磁测线的位置
  研究发现,被成像的岩石圈盖层厚度(>100Ωm)在20到90公里之间变化,并与其年龄呈正相关。熔融上升通道在停滞的中洋脊下方关闭,熔融物回流并在死亡的中洋脊下方形成一个小型熔融陷阱。在洋脊的西北测线上,位于80公里到160公里之间的巨大低电阻异常(<1Ωm)很可能由更深的熔融物供给。在洋中脊的东南测线上,存在稍小的低电阻异常(<1Ωm),可能与小尺度的热循环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部分熔融物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持续存在的。南海地幔和盆地在冷却和沉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岩浆转变。根据电阻率、温度、压力和含水玄武岩模型,熔融物的分数约为1-12%,与岩石物理观测一致。南海地幔的电结构是研究受后台地裂岩浆调整的中洋脊下熔融物的重要基础。
南海西南次盆地的海洋磁告电电导成像。
  论文第一作者为数据处理研究所高妍博士,通讯作者为李建平、李福元,合作作者为张如伟、赵云生、何展翔,《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位于JCR期刊Q1区,中科院分区生物学大类2区、海洋与淡水生物学1区,影响因子为5.247,论文相关信息如下:
  Gao Y, Li J, Li F, Zhang R, Zhao Y and He Z (2023) Deep electrical imaging of the extinct oceanic ridge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ront. Mar. Sci. 10:1270778. doi: 10.3389/fmars.2023.1270778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项目(GDNRC[2023]40)、广东省地球物理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2022B1212010002)和深圳市科技计划(KQTD20170810111725321)的共同资助。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