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珠江口距今6500年以来的古台风活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1-07-12

 

  近日,国际第四纪主流期刊《The Holocene》(全新世)2021年31卷第7期发布了《过去6500年前南海北部沉积物中可能记录的台风的初步研究》(A preliminary study on sediment records of possible typho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t 6500 years)一文,展示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近期在珠江口古台风活动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2015年中德联合航次获得的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近珠江口的钻孔SCSF47的放射性碳十四测年,建立约6500年的年代地层。通过对粒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发现钻孔整体岩性均一、沉积物以细粉砂和黏土为主,这符合珠江口附近泥质带的沉积特征。但是,钻孔中仍存在6层明显颗粒变粗(粗粒组分增加、中值粒径变粗)、氧化钙含量升高、Si/Ti(硅钛比值)升高的阶段。通过与其他泥质带的对比分析,认为这些粗颗粒的物质可能是由台风风暴潮造成的。

  这6个层位均出现在距今3000 年以来,表明最近3000 年来的台风活动频率增加,与前人在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的发现一致。值得关注的是,约2700-3000年前的台风,在钻孔中的记录尤为明显,粒度、氧化钙、Si/Ti(硅钛比值)等参数变化剧烈。海南岛沙丘中也有此记录,西沙群岛瀉湖中亦存在沉积间断,表明这个时期整个华南经历了最为强烈的风暴潮事件。同时,该时期的珠江口和韩江口的考古遗址数量减少,即存在“文化断层”,表明古台风风暴潮对古代人居环境存在深刻的影响。

  该论文首次通过珠江口外泥质带提取古台风活动信息,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细粒沉积物在记录高分辨率的古台风活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

  广州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所李平原为论文第一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李明坤博士为通讯作者,甘华阳和夏真为论文的合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伶仃洋综合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2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019A151511019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52936)、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MGK1918)项目的资助。

  《The Holocene》(全新世)期刊是英国SAGE(塞奇出版公司)主办的专注于全新世(距今11700年以来的)古环境研究的学术刊,影响因子(IF)2.769,中科院SCI期刊分区为地学领域3区。

(李平原)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