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广州海洋局西太平洋海山区古海洋环境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1-03-26

 

   2021年2月,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海洋科学与工程杂志)在线发表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同济大学关于西太平洋海山区古海洋演化合作研究的新成果《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id-Pleistocene sediments on the Caiwei Guyot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imply a surface-to-deep linkage》(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中更新世沉积物年代与地球化学特征—远洋沉积记录由表及底的传输链接)。 

  海山区海洋环流的特征与演化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西太平洋采薇海山是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之一,其古海洋环境对富钴结壳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山深海沉积的水深普遍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下,地层年代学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难点。本文以采薇海山底部远洋黏土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层年代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主要形成两点认识: 

  (1)通过古地磁、230Th测年和天文调谐的综合分析与交叉验证的年代学方法,海山沉积可以获得较好的年代约束。该站年代框架指示了极低的沉积速率,约为0.73 mm/ka;在48 cm处发现布容正极性期和松山反极性期界面(M/B界面),推测60 cm沉积柱样年龄约为1 Ma

1 采薇海山沉积柱样的综合地层年代框架 

  (2)高分辨率岩芯扫描可获得沉积物的元素强度变化,其中Ca元素可用于天文调谐,优化沉积柱样的地层年代框架;Mn元素可作为深海通风程度的替代性指标,具有明显的23 kyr岁差周期旋回,指示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可通过海山特殊地形直接影响深海底部沉积过程(图2)。 

2 高分辨率岩芯扫描结果揭示的大洋底层通风变化 

  综上所述,采薇海山深海沉积档案记录了西太平洋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大洋底层通风状况,并为研究轨道尺度上海山地形诱发的由表及底的传输链接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 

  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大洋极地与应用所高级工程师王海峰和同济大学易亮副教授,合作作者为邓希光、袁海帆、许冬、姚会强。该研究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6ZD0106)、大洋十三五课题(DY135-N1-1-01)等项目共同支持。 

(王海峰)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