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太平洋上空细雨霏霏。随着去年8月大洋32航次布放锚系的顺利回收,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 年度深海资源调查第一航段任务圆满收官。
本航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太平洋海域开展深海资源调查,主要调查手段包括多波束测量、浅底层测量、多道地震、重力取样、温盐深测量和热流测量等,目的是了解国际海域新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
据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根据航次实施方案和实际情况,采取“先测线后测站”调查的工作安排,各项调查任务圆满完成。
填补了我国在大洋开展多道地震勘探的空白。本航段“海洋六号”首次执行深海大洋多道地震勘探任务,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整套地震勘探设备的安装调试,综合导航系统、气枪震源、地震电缆、采集记录仪器正常工作,7天顺利完成设计调查任务量。
首次利用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FY-1型温度测量仪,在大洋科考中开展海底热流作业,获得了精准的海底热流数据,大大降低了海上作业风险,最大程度地取得了沉积物样品,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航段经历无网络、无通讯时代,好像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助理韦成龙表示,调查期间海况一直较差,浪高在2米以上,同时,大部分调查人员已经连续在太平洋颠簸了5个月,身体、精神状态比较疲惫。但是科考队员一直坚守岗位,与风浪搏斗,发扬艰苦奋斗、三光荣精神,书写了又一个圆满的深海资源调查篇章。
利用海上生产间隙,航段共开展7次海上大讲堂讲座,内容涉及国际考察访问、南极考察见闻及地质特征、新资源调查及钻探、多道地震勘探、地热测量等方面,开拓了调查人员的专业视野,促进了相互交流。
(中国国土资源报特派记者:李倩)
9月16日,回收锚系
回收锚系
回收锚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