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提供1.16亿欧元资助13个涉海项目
海洋科技网(Marine Technology News)8月24日讯,欧盟为13个涉海项目提供了总计1.16亿欧元(约合1.36亿美元)资助。这些项目将在黑海、多瑙河、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大西洋及北极等水域实施,将围绕保护近海海洋保护区、修复多瑙河鱼类栖息地、降低渔业对海洋物种及栖息地的环境影响、强化海洋科普、动员公众参与海洋保护、保障欧洲海洋数字孪生系统运作等六大方向推进。资助经费来自欧盟“恢复我们的海洋和水域”计划,该计划于2021 年9月启动,旨在通过科研创新、公民参与及可持续蓝色经济投资,到2030年实现海洋与水域健康的全面保护与恢复。(信息来源:MarineTechnologyNews官网)
(二)S-100标准实施第一阶段计划已完成,S-124航行警告、S-128航海产品目录等已发布运行
海洋科技网(Marine Technology News)8月28日讯,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已完成 S-100 标准实施第一阶段计划,S-124航行警告、S-128航海产品目录等已发布运行。S-100框架基于1992年启用的S-57标准,可集成多数据于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ECDIS),用户能将数据层与电子航海图相结合,相关产品服务可近乎实时更新。S-124航行警告可替代传统无线电广播,S-128航海产品目录可跟踪导航数据服务状态。受IHO委托,加拿大海道测量局(CHS)于2025年6月在圣劳伦斯河实施了为期6个月的海试,对S-100框架进行验证。S-100标准计划于明年1月在全球正式实施,该规划也符合IHO 2020—2030年实施路线图目标。(信息来源:Marine Technology News官网)
(三)意大利启动地中海夏季海洋科考活动
意大利国家海洋学和实验地球物理研究所(OGS)8月 26日讯,该所“劳拉·巴西”号(Laura Bassi)科考船于8月27日从的里雅斯特港启航,前往地中海开展夏季海洋科学活动。航次团队将在的里雅斯特湾为“海洋与沿海沉积体研究(SABMAR)”项目开展地质取样与地球物理调查,在伊奥利亚群岛使用Hugin AUV获取海底数据,并在航渡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时进行数据测量、仪器校准及声学监测等工作。此外,还将在亚得里亚海南部执行“欧洲多学科海底观测站计划2025(EMSO-SA2025-LB)”任务,开展自主水下航行器(AUV)与 Argo浮标协同测量。“劳拉·巴西”号计划9月15日返回的里雅斯特港,为10月4日启航意大利南极任务做准备。(信息来源:OGS官网)
(四)新西兰新型超级计算机发布首份气候预报
新西兰地球科学部(Earth Science NZ)8月27日讯,新西兰新型超级计算机“卡斯卡德”(Cascade)发布其首份气候预报。“卡斯卡德”由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超算团队与氙气公司(Xenon)、惠普公司、赛仕数据系统公司(CDC)等供应商联合打造,基于华视数据(VAST Data)等技术平台构建。新西兰政府为超算装备技术及其数据档案投资约3500万澳元(约合1.63亿元人民币)。“卡斯卡德”计算能力为2.4 PetaFLOPS(1 PetaFLOPS为每秒执行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是其上一代超算的三倍,可提供更早、更频繁的气候预报。同时,可支持海洋、淡水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模拟,助力自然灾害建模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在初步测试中,“卡斯卡德”能效表现优于预期,所在数据中心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且液体冷却系统为闭环,可大幅减少用水量。(信息来源:Earth Science NZ官网)
(五)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与金融公司合作开启北极科考航次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8月21日讯,该中心研究人员搭乘奥格门图姆(Augmentum)金融投资公司的“阿库拉”号(AKULA)游艇,前往格陵兰岛周边北极海域开展科考。盖茨考察聚焦冰川融化对近海溶解有机碳循环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北极冰川融化会释放出溶解有机碳,影响浮游植物与细菌生长,而这两类生物是海洋食物网基础,对调节海洋碳循环起关键作用。本航次将研究溶解有机碳来源及其在峡湾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评估微生物多样性。此次合作科考将为NOC积累关键研究资料,有力支撑2032—2033年国际极地年研究。(信息来源:NOC官网)
(六)冰岛地幔柱对薄弱岩石圈侧向侵蚀,引发不列颠群岛火山与地震
由冰岛地幔柱诱发的北大西洋大火成岩省(NAIP)发育于6200万年前,影响范围西至巴芬岛、东至不列颠群岛,具有广泛分散的岩浆中心。前人推断,冰岛地幔柱以分支流动的形式向外扩散,形成绵延数千公里的多中心火山熔岩喷涌现象,但这一推断缺乏观测证据。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利用覆盖英伦三岛的宽频地震台阵,采用最优分辨率瑞利波、洛夫波层析成像与地震热成像联合同步反演方法,对岩石圈热结构和厚度进行定量成像。研究发现,NAIP东南缘的英国-爱尔兰古近纪火成岩省(BIPIP)岩石圈厚度现今为85–90 km。基于岩石圈动力学的增厚经验计算,6000万年前其岩石圈厚度可能只有60 km或更薄,是当时的岩石圈薄弱地区,有利于吸引岩浆物质。研究认为,冰岛地幔柱岩浆沿薄弱带侧向流动并侵蚀岩石圈,引发减压熔融与地壳隆升,形成BIPIP岩浆活动中心。研究发现,现今不列颠群岛下方板内地震亦集中于这些薄圈边界,表明地幔柱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长期控制着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献来源:Bonadio R, Lebedev S, Chew D, et al. Volcanism and long-term seismicity controlled by plume-induced plate thinning[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7837.
(七)海底火山导致海水内爆,产生火山脉冲事件
深海火山喷发占全球火山活动七成以上。这些喷发活动多在观测盲区,长期以来缺乏动力机制研究,尤其缺少实时追踪熔岩流进程的手段。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利用2015年东太平洋阿克西亚尔海山(Axial Seamount)喷发期间海底地震-水声阵列记录的逾2.2万次脉冲事件,采用波形聚类、首动极性分析与热传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信号源进行精确定位与定量反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脉冲事件呈下沉初动、无剪切破裂特征,表明其主导源机制为熔岩使海水瞬间汽化形成蒸汽泡后发生内爆所产生。研究揭示,该机制在慢速至快速扩张洋脊及海山广泛存在,但水深>3000 m的喷发活动因汽化受抑制而相应减少。研究认为,这类海底脉冲事件可作为揭示大多数海底火山喷发动力学特征的有效指标。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下沉初动:地震波到时仪器记录的首个地面运动方向向下,标志震源处于膨胀区。
文献来源:Wang P, Tan Y J, Bohnenstiehl D R, et al. Source mechanism of impulsive seafloor events that track submarine lava flows[J]. Science Advances, 2025, 11(34): eadk3942.
(八)有孔虫研究揭示大西洋碳储存驱动大气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机制
海洋环流和碳储量变化对地球历史气候演变有关键影响,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化认识全球碳循环与气候系统变化。由于缺少海洋碳酸盐化学数据,海洋碳储存驱动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学者以西南大西洋沉积物样品为基础,通过分析其中有孔虫的碳酸盐离子浓度和δ13C和δ18O,研究了上一个冰期旋回(0–150 ka)中深海碳封存与大气CO2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在115–109 ka和72–68 ka这两个CO2显著下降时期,大西洋深海区的碳储量均增加,表明来自南大洋的深海水扩张促进了生物碳封存。同时,这两个时期的碳酸盐饱和度界面上移,加剧海底碳酸钙溶解,可能进一步推动CO2下降。该研究还发现了冰期终止时深部碳释放的现象,强调了冰期—间冰期转换中大西洋深部碳储库对大气CO2变化的关键作用。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大气二氧化碳分压:指气体混合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组分所形成的压力,其浓度随时间变化。
文献来源:Garity M, Lund D, Jerris H, et al. Progressively greater biologic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deep Atlantic during glacial incep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32): e2510171122.
(九)中泥盆世陆地森林扩张,可能促进深海含氧量增加
地球氧气水平的变化深刻影响了早期动物的生存与进化。传统观点认为,海洋在动物出现后已普遍富氧,但最新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硅质碎屑沉积物中硒元素富集特征与同位素比值,重建了古生代海洋氧化还原历史。研究发现,深海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交界期出现短暂的底层水体氧化,早泥盆世的深水环境仍以缺氧为主,直至中泥盆世(约3.93–3.82亿年前)开始永久性的深海氧化。这一转变与陆地森林扩张时间吻合,表明可能是木质有机物埋藏促进了碳封存与深海增氧,进而推动了深海底动物的生态占领与演化辐射。该研究强调了陆地植物演化对海洋环境与生物进化的关键驱动作用,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文献来源:Bubphamanee K, Kipp M A, Meixnerová J, et al. Mid-Devonian ocean oxygenation enabled the expansion of animals into deeper-water habita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5, 122(35): e2501342122.
(十)20世纪90年代的海平面变化预测数据,与实际仅差1厘米
全球海平面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检验早期预测的准确性对评估当前气候模型的可靠性具有参考意义。美国杜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通过对比实际海平面数据与早期预测结果,评估了30年前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能力。研究发现,过去的中期预测与实际海平面上升高度基本吻合,仅低估了约1厘米。这表明早期预测模型在当时有限的技术和认知条件下,所提供的结果仍具较强参考价值,证明当前的海平面预测结果有更高的可信度。该研究强调了持续开展气候监测与多年代际气候评估的重要性,成果发表于《地球的未来》(Earth's Future)。
文献来源:Törnqvist T E, Conrad C P, Dangendorf S, et al. Evaluating IPCC projections of global sea‐level change from the pre‐satellite era[J]. Earth's Future, 2025, 13(8): e2025EF006533.
![]() |
Copyright © 2015~2024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