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在法国尼斯召开,聚焦海洋可持续发展
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于6月9—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政府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加快行动,动员所有参与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为主题,旨在通过三项优先事项推动《尼斯海洋行动计划》:完成海洋相关多边进程、为可持续发展目标14(SDG14)筹集资金、加强海洋科学知识传播。会前已举办三场重要活动:6月3—6日的海洋科学大会、6月7日的海洋上升流与海岸复原力联盟峰会,以及6月7—8日在摩纳哥举行的蓝色经济与金融论坛。作为大会重要参与方,“海洋十年”计划将主办多场活动,包括6月11日的旗舰论坛日,并参与组织“超越边界”主题展区。会议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将牵头“加强海洋科学合作”专题讨论,同步举办全球海洋数据共享高级别会议。此次大会正值“海洋十年”计划中期,将成为该计划评估进展、加快行动的重要契机。(信息来源:UNESCO官网)
(二)欧盟正式批准《公海条约》,加强全球海洋保护
国际法律学者新闻网(Jurist News)5月30日讯,欧盟正式批准联合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简称“BBNJ协定”),成为迄今批准该协定的最大国家集团。该协定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三份执行协定,系统规范了公海保护的四大核心领域:海洋遗传资源、区域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估与海洋技术转让。欧盟同步启动4000万欧元的全球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协定实施。协定的生效将首次为公海设立大规模海洋保护区提供法律依据,并建立包括海洋遗传资源商业化利用的惠益分享机制在内的创新性制度框架,旨在提升全球应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挑战的能力。(信息来源:JURIST NEWS官网)
(三)英国深海观测站持续运行40年,将继续发挥作用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5月28日讯,该中心于5月30日启动豪猪深渊平原持续观测站(PAP-SO)第40次科学考察,纪念这一全球运行时间最长的深海科学观测项目运行40周年。本次科考由“詹姆斯·库克”号(RRS James Cook)科考船执行,为期25天,将在东北大西洋4800米深海平原开展多学科综合观测,以延续40年连续环境监测、测试水下机器人及无人艇等新一代自主观测技术、首次部署长期水听器系统、开展单细胞生物成像观测、更换气象监测浮标等。PAP-SO观测站自1985年建立以来,持续为深海生态系统研究、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碳循环过程分析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本次考察还将为欧洲地平线计划资助的GEORGE项目提供技术验证平台。(信息来源:NOC官网)
(四)德国启动波罗的海大规模海草生态修复项目
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所(GEOMAR)6月3日讯,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启动波罗的海大规模海草修复行动,GEOMAR为该行动提供科学支持。五个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潜水员将在9个选定区域采用单芽移植技术(每平方米8株)种植海草幼苗,旨在恢复退化的海底生态系统。该项目属于德国联邦环境部资助的“波罗的海海草蓝碳汇”(ZOBLUC)计划,重点关注海草草甸的碳封存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经过2023—2024年公民科学试点培训,本次行动首次由非政府组织主导实施,所有修复区域均经科学评估并与地方政府协调选定,同时建立长期监测体系。(信息来源:GEOMAR官网)
(五)日本开展深海生态系统联合科考,助力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6月3日讯,该机构与“日本财团-海洋生物普查计划”(The Nippon Foundation–Nekton Ocean Census)合作,于2025年6月开展为期20天的联合深海调查。调查期间,将利用“深海6500”载人潜水器对日本专属经济区内的南海海槽和七代海山群等深海区域进行生态系统研究。该项目将聚集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科研团队,计划实施10余次深潜作业,重点调查深海热液区、冷泉区等特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调查数据将通过“海洋普查生物多样性”平台向全球公开,并计划于2025年底举办新物种鉴定研讨会。此次合作标志着日本首次将“深海6500”载人潜水器投入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以支持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日本财团-海洋生物普查计划”是一项开放型国际合作计划,旨在加速对海洋物种的发现、分类和识别,促进海洋物种保护。(信息来源:JAMSTEC官网)
(六)南极洲横贯山脉经历数次隆升与侵蚀,与冰川周期有重要关联
南极洲冰盖下的基岩地质对理解全球地质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该区域的地质历史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冰盖覆盖下基岩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仍不明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采用热年代学技术,对南极洲横贯山脉的火成岩矿物晶粒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学者发现,山脉的基岩经历了数次间歇性隆升和侵蚀事件,分别发生在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和白垩纪-古新世,并与南极周边板块边界构造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古老的地质活动不仅塑造了南极洲的现代地貌,还可能对石炭纪冰期、白垩纪-第三纪的冰川周期以及地球的全球海洋-大气系统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研究揭示了南极洲冰盖下基岩景观的形成历史,为理解其对地质历史和气候演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成果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文献来源:Paulsen T, Benowitz J, Thomson S, et al. Antarctic Phanerozoic landscape evolution along the Transantarctic basin from thermochronology[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5, 664: 119445.
(七)碳氮同位素研究揭示,海洋有氧氮循环的开始时间较之前认识提前了约一亿年
大氧化事件(GOE)标志地球大气从缺氧状态向富氧状态的根本性转变,对地球和生命的演化具有深远意义。然而,目前对这一事件期间海洋和大气氧化过程的认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海洋氧化状态的精确时间线尚不清楚。美国迈阿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采用同位素分析法,对南非兰德岩群(Transvaal Supergroup)中的杜依奇兰(Duitschland)组和鲁伊胡特(Rooihoogte)组地层的岩心进行研究,采用了同位素分析法发现了新的线索。研究发现,在约24.3亿年前的杜依奇兰组地层中存在显著的碳同位素负异常(δ¹³C 偏移幅度达6‰至8‰),同时氮同位素(δ¹⁵N)值持续显示出的显著正值,最高可达+20.3‰。这表明,海洋中的有氧氮循环比之前普遍认为的约23.3亿年前提前了约一亿年出现。这一氧化环境的提前出现意味着地球表面环境的氧化过程可能比之前想象的更为迅速和广泛。该研究揭示了大氧化事件期间地球气候和碳循环的剧烈波动,并为理解早期生命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文献来源:Uveges B T, Izon G, Junium C K, et al. Aerobic nitrogen cycle 100 My before permanent atmospheric oxygen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25, 122(20), e2423481122.
(八)风力变弱使海洋表面更容易变热,是导致2023年夏季北大西洋海洋热浪的主要原因
北大西洋的海流和温度模式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区域气候。2023年夏季,该海域出现了覆盖范围极广、强度空前的海洋热浪,这一反常现象引起科学家高度关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利用受观测约束的大气再分析数据、海洋实地观测以及计算机模型模拟,揭示了导致2023年北大西洋极端海洋表面变暖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造成这次极端热浪的主因是异常微弱的风力导致海洋表层混合层显著变浅,这使得表层海水更容易被太阳和大气加热,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异常海洋热输送,表明浅层海气相互作用在区域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预测,由于近几十年来混合层持续变浅且预计该趋势将持续下去,北大西洋海洋热浪的严重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
文献来源:England, M.H., Li, Z., Huguenin, M.F. et al. Drivers of the extreme North Atlantic marine heatwave during 2023[J]. Nature, 2025: 1-3.
(九)模拟显示,珊瑚礁退化意外增强了海洋碳汇能力
珊瑚礁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正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变暖与酸化而急剧退化。法国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研究所(IPSL)的学者以珊瑚礁钙化敏感性和全球分布数据为基础,结合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首次量化评估了珊瑚礁钙化减弱对海洋碳吸收的影响。研究者模拟了不同排放情景下,珊瑚礁碳酸盐生产减少导致的碱度与溶解无机碳通量变化,预测到2050年,珊瑚礁钙化衰退将使海洋额外吸收碳0.48–1.25亿吨二氧化碳/年;到2300年,海洋累计吸碳量将提升7–13%。这表明令人意外地,珊瑚礁退化增强了海洋碳汇能力。该研究强调,未来气候模型需纳入珊瑚礁反馈机制,这将提高全球变暖阈值对应的剩余碳预算估值,并增加了"不依赖负排放技术实现净零排放"的可能性。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文献来源:Lester Kwiatkowski, Alban Planchat, et al. Declining coral calcification to enhance twenty-first-century ocean carbon uptake by gigatonn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25, 122 (23), e2501562122.
(十)运用卫星测高数据,直接监测巨型海底滑坡引发的海啸
2023年全球监测到两次罕见的低频地震信号,可能与极端海啸事件相关。英国牛津大学的国际研究团队以卫星测量数据为基础,排除其他海洋过程,并运用贝叶斯机器学习反演技术,首次直接观测并证实两次信号源于格陵兰岛东海岸的巨型海底滑坡海啸,海啸初始波高达7.9米。该研究验证了海洋信号成因理论,同时凸显了卫星测高在监测瞬态海洋事件中的独特价值。该成果既为建立海洋灾害预警系统提供了新思路,也强调需开发专门的方法克服卫星观测的时间局限性,研究成果在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未知极端海啸事件上具有前瞻意义,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献来源:Monahan, T., Tang, T., Roberts, S. et al. Observations of the seiche that shook the world[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