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5日 星期三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作者:陈静 杨威 发布时间:2023-03-2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指示批示精神,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面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国内优势资源,持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研发,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进程。
  自202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复同意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后,地调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7月5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地调局党组批复,7月20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会在广州南沙基地顺利召开,正式启动建设。
  过去一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在技术攻关、理论创新、装备建设、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一、15项关键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有力支撑砂质水合物储层勘探突破和生产性试采方案准备。一是构建立体勘查技术体系,开展深拖声学、无人自主潜航器等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海马”系列ROV技术,研制保压取心和现场测试、随钻测井、高分辨小道距三维地震技术;二是推进生产性试采关键技术攻关,初步形成单桩吸力锚、储层增产和控砂解堵技术体系;三是丰富产能评价技术体系,研发产能数值模拟软件;四是完善“四位一体”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完成1500米级水体甲烷含量立体监测系统研制。
  二、3项工程理论框架基本构建,有效指导钻探部署和目标优选,为地质设计和工程基本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一是突破水合物与游离气的纵向分布认识,首次提出海域砂质水合物横向过渡成藏模式;二是揭示水合物降压开采多场耦合增产稳产规律,构建开采过程中多工况协同流动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三是摸清降压开采过程中水合物三相转化、运移和控制机理,解决相变机理和储层特性演化规律不清难题;四是建立考虑多种物理化学效应耦合作用的甲烷渗漏-溶解-运移模型,深化对水合物环境效应的理论认识。
  三、12套核心装备取得突破并通过海试,初步形成实际生产能力和国产化替代能力。一是研制随钻测井仪器、高精度小三维地震采集系统、保压取心钻具并实现试验性应用;二是研制国内首套400米级无隔水管泥浆回收系统和国内首套20KW级海洋温差能发电原型装置并实现试验;三是完成高精度同位素比质谱仪方法开发,测试精度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四是研制1500m级海洋剖面水体甲烷含量立体监测系统、2500米级深海实时传输水下目标声学监测系统和浮标海床基一体化环境监测系统并实现海试;五是研发船载实验室序列,具备原位保压、切割、转移、测试、红外扫描以及现场地化、物性测试功能,实现水合物保压取心与测试全流程国产化。
  四、4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标准首次建立,初步具备颁布行业标准条件。编制《天然气水合物术语》《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调查规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分类方案》《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环境基线调查规范》4项标准,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术语》已通过自然资源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标准分计委审查,另外3项拟提交局审议作为地调局内部标准颁布。
  五、1支417人组成的工程技术创新队伍完成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初见成效。构建人才激励机制,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能力强的技术队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环境安全监测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2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新增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1人、国家级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
  六、1套科学高效运行管理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建立,支撑条件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建立章程和涵盖人事、财务、物资装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考核评估等方面1+9制度体系;二是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共建单位签署共建责任书;三是建立理事会领导、技术委员会指导下主任负责制的运行管理机制。
  新的一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围绕建设目标,稳步推进四大领域技术攻关、工程化理论研究、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工作,强化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加强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有序运行,保障2023年通过国家发改委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