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走向大洋——梦想与责任

发布时间:2020-07-30

  

  还记得从去年接到大洋航次生物和环境调查的任务起,我就开始收集资料和构思。虽从事海洋生态和环境研究多年,但在此之前我最远也只去过两千多米水深的中国南海海域,研究区域集中在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深海对我而言,她神秘莫测,但又让我满怀期待和向往。参加大洋航次是难得的机会,能让我与深海亲密接触,欣喜之余,越发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航次生物调查任务,从设备材料选购,到研究内容商定,再到现场处理和实验过程改进,最后到生物调查方案敲定,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翘首跂踵后,“海洋地质六号”满载着领导们和同事们的鼓励与期待扬帆起航。此行之前,全体“海六”成员在海试时经历了台风涌浪带来的严峻考验,几乎每个人对晕船这件“小事”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走航期间,工作任务交底、仪器设备使用/地质采样/生物采样培训、海六大讲堂、消防演习、救生演习、党员学习、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宣誓等活动项目井井有序地开展,每一天都获益良多。

“海六”大讲堂之《海洋生态调查案例及启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顺利抵达工区后,所有调查队员各就各位,首站重力活塞取样成功获取了超过8m的柱状样,瞬间士气倍增。紧接着是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的第一个站位。根据船上缆车数量及条件,我要求厂商对设备进行了改进,原本一次只下一个网,经过改良后可以同时下三个网,提高了采样效率。值得高兴的是,拖网采样首战也成功,同时采到大、中、小型浮游生物样品。 

下放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

采获浮游生物样品

  接下来是第一个箱式采样,经过约5个小时收放设备之漫长等待,伴随对讲机中“还有200米出水”,…,“50m”,“仪器房,设备出水!”的声音,大家早早地准备好取样工具在后甲板边静候。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缓缓上升的缆绳和泛着轻浪的海面,汗水顺着头发根滴落,早已浸湿衣襟却不曾察觉。待到箱式出水时,生物采样需经过抽取上覆水、刮取表层沉积物样品、插入定量框和PC管、筛选大型底栖生物、现场处理插管样品、实验室过滤和提取水体样品等步骤,我们顺利获取了微生物、底栖生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与此同时,大家兵分三路,除现场处理生物样品外,地质样品的现场处理和下一个站位准备工作必须同步进行。由于大家初次配合,第一个箱式从开始取样到所有现场处理步骤完成大约需要6个小时,这意味着这个站位的样品刚处理完,下一个站位的样品已经出水。因此,考验海洋工作者毅力和决心的时刻来了,但凡遇到箱式采样,就是马不停蹄地连续作业。

实验室过滤和提取水体样品

 

  生活不可能总是甜的,要想去远处看风景还要承受舟车劳顿的艰辛呢,更何况是海上作业。首次采样都成功后,一个个站位穿插着重力柱、拖网以及箱式采样紧张有序地进行。生物采样是新增项目,起初大家对流程不熟悉,加上船上海洋生物方向的调查人员数量有限,为了保证样品质量,生物采样我都会现场跟进,从早班一直做到大夜班,几天下来也是疲惫不堪。后来,经过首席、船长、技术负责以及跟班领导们不断协商调整,采样手段、作业顺序和人员安排更合理,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早、中、晚班小伙伴各自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后,只要看到群里发消息,比较典型的是谭式交流(谭玉芳博士)“大家来水文室,加鸡腿”、“水文室加羊排啦”、“加生蚝”等等,都会赶来水文室帮忙处理样品,本航段“最具人气奖”非水文室莫属。后来的柱状分样,三班小伙伴轮流上阵,谁也没落下,分样分累了可以转场坐着写编号,也算“休息放松”;海底摄像需要人手一直盯着地质室大屏幕做现场记录,由于盯久了会感觉自己在坐过山车,所以每半小时换人,一记就是一整天,但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还有后甲板、轮机部、驾驶台、仪器房等部门的配合,才能使整个调查过程安全有效运行,每一个人都认真对待、默默付出,都是“最美广海人”。渐渐地我发现,虽然还是很忙,但大家的状态在不知不觉发生转变——由起初样品接踵而来的疲惫和丧气,变成了事情再多,总会慢慢做完,大家齐心协力,心情也就变得开朗明快起来。这让我不禁感叹,团队的力量,真好!  

  到现在为止,本航段任务已近尾声。总体来说目前进行得都很顺利,但没到最后一刻,我们都不敢放松警惕,这是我们坚持的态度,更是海洋工作者的责任。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主要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深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需要多学科支撑,也呼唤更多创新思维和技术。这迫切需要海洋工作者深入思考与系统谋划,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政府决策等提供基础保障。基于此,海洋人需要行动起来,切实履职、善作善成、服务大局。  

 (唐得昊)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