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杨永:三万海里之外的强国梦

发布时间:2016-06-21

  苍茫的太平洋海域上,“海洋六号”正缓缓驶向一碧万顷的公海。除了船长和海员,轮船上还运载了37名科考队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杨永,也是其中的一员。此刻,他刚刚结束了岗位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船舱。
  清晨六点的海风尚残留着夜的凉意,一轮红日已经从海天交接处升起。他失眠了,他仍不太习惯在白天休息。不知道儿子起床了没有,杨永翻身拿起手机,通讯信号仍是空格。已经三个多月没回家了,他有些想家。但作为奋战在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一线的科学家,他知道肩上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完成,深海的秘密正等着他们去揭开,祖国的海洋事业正等着他们去开拓。

“作为海洋地质人,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杨永第一次随“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远赴太平洋时,刚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满一年。他参与的是“海洋六号”第23航次的科考,主要任务是完成“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5000米海试选址。“主要是用船来探测海底的地形,为“蛟龙号”找一片比较平坦的区域落脚”。杨永轻描淡写地说着,脸上却不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初征太平洋

  从2001年起,中国大洋协会开始向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公海矿区,并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矿区勘探义务,而这些勘探任务,主要由远航的科学考察船来承担。“海洋六号”第36航次为进行富钴结壳矿区的勘探,曾横跨西、中、东太平洋,累计航行三万多海里。
  “根据协议,我们花十几年去完成勘探工作,之后会保留一部分作为中国的永久矿区。虽然这些矿区离我们国家很远,目前可能也不会去开采,但却是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杨永介绍道,“以这次去勘探的富钴结壳矿为例,陆地上这类矿品质很低,深海矿区的含量往往是陆地的几十倍,而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防工业材料。”在杨永看来,中国要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海底勘探必须开展。


喜获富钻结壳样品

  勘探海底矿区,需要大量样本的采集,而海底取样往往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以多管取样为例,它需要将一组透明管的设备沉入海底,再借助压力,让透明管插入沉积物采集海底原位泥样和海底上的浮水。由于海底生物含量较少,加之不能破坏样品的生物分层,这种取样要求全程不能有任何扰动。“最艰辛的一次取样,我们取了十次都没取成功”,杨永记忆尤深,“当时取样的海底大概有五到六千米深,设备下去和上来都要花上两个多小时,一次不成功,五六个小时就没了。”




获多金属结核

  这五六个小时,对于日常的科研而言,也许不算太长,但海上瞬息万变的天气,要求大洋科考工作必须争分夺秒。2015年出发的第36航次,是遭遇恶劣海况时间最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由于“莲花”、“苏迪罗”等强台风都起源于作业区,在197天的航程里,“海洋六号”共经历了10次台风。在避风期间,一切科考活动都只能被迫暂停,科研时间大大被压缩。
  海底取样的不易,激励了杨永对待每一件样品、每一个数据都格外认真。在一篇大洋报道中,杨永深情地写道:“每当看到一张张海底地形图、一条条深海剖面、一块块一管管来自深海样品,我都异常兴奋,但兴奋之余又感觉到它们的来之不易,这是每个工作人员艰辛劳动的成果。而作为海洋地质人,我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浩淼深海  满载科考人员的强国梦

  既然选择了远航,就要无惧与惊涛骇浪搏斗。对于大部分科考队员来说,晕船,是在海上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有人一上船就呕吐不止,痛苦不堪,这种状况甚至可以持续数周。“那就扛着呗!”杨永豪爽地答道,尽管每次航行的头几天仍会晕船,但对于身体上的不适应,他早已习以为常。
  杨永始终没有适应的,是在航行中与海水般漫无边际的孤独较量。由于通讯信号的不稳定,他们在海上过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科考队员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阳光、乌云和海。而每当有出海任务,一年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要在船上度过,杨永和同事们都笑称是进了“流动的监狱”。


起航仪式

  “最难过的就是到了后期,明明有很多时间,但就是什么都不想干。这种状态有时会持续十天半个月,连玩都提不起兴趣。”但身为海洋地质人,杨永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咬牙坚持了下来,“只能是靠不断地自我调节,和队员多聊聊天”,他坦言。
  除了漂泊不定的工作环境,国内海洋知识和经验的匮乏,是科考队员们遇到的又一大挑战。对此杨永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不安分的心里藏着振兴海洋强国的“中国梦”。他深知中国对海洋地质及技术方面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早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中他总是积极学习,勇于探索。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杨永率先将国外的先进勘探技术成功运用到大洋科考中来。


工作现场

  “其实这个也是偶然发现的”,杨永笑着说道。“当时有同事开会回来,带回两份资料,我看完以后发现国外人家将设备用的挺好,就想我们怎么能把它用起来。”为此,杨永特意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后来我发现,这种设备采集到的回波数据可以用于找矿,但过去我们一直没有将它利用起来。”比起传统的箱式取样,回波数据一次可以覆盖10公里宽,若船速按300公里一天来算,它一天能覆盖3000平方公里,勘探效率大大提高。
  杨永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其一步步向科学前沿目标靠近。在大洋第29航次科考中,杨永作为科考团队技术骨干之一,首次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该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而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首席科学家助理。


“海洋六号”船

  在浩瀚的太平洋,在大洋科学考察一线,杨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如今,他将继续用青春扬帆,为在国际公海寻找新的矿产资源、维护祖国在国际海底的合法权益,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海洋六号”远航
(稿件来源于越秀青年正能量)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