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用青春和奋斗打开新能源宝藏

发布时间:2019-11-19

 

  编者按:2019年8月,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表彰了2017-2018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优秀集体,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为宣传展示天然气水合物团队践行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初心和使命,组织采写了水合物团队的事迹材料,2019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中国矿业报进行重点专题宣传。

用青春和奋斗打开新能源宝藏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创建

“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纪实

  策划/聂大海  统筹/谢文卫 陈惠玲  文字/朱夏 王静丽 薛俊辉 陈静

  

  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赞誉为“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今年7月,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昊到广州调研天然气水合物工作,他指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他勉励团队青年科技工作者要运用批判思维,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担负起国家交付的重大使命。

  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水合物试采科技攻坚战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展现出蓬勃生机。这支科技创新团队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研究团队为主体,集地质勘查、实验模拟、环境评价、综合研究、开发技术、工程装备等学科于一体,现有职工80余人,其中80%为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

  2016年组建以来,水合物中心全体青年科技人员,正接过勘查试采接力棒,奋斗拼搏,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文明号“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精神理念,近日,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2017-2018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

聚焦需求,艰苦探索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而能源紧缺和对外依赖,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我国南海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经过一代代地质人的持续努力,深耕细作近20年,发现了水合物存在的多信息证据,并先后多次成功钻探获取到多种类型的水合物实物样品,圈定了一批水合物成矿有利区带,发现了两个超千亿方级大型水合物矿藏,预测南海北部海域远景资源量达744亿吨油当量,实现了我国在新能源勘查领域上的重大突破。

创新创造,青春接力

  服务国家能源资源需求保障是地质人的神圣使命,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实施水合物试采的战略目标。

  可燃冰试采是世界性难题,被科学家比喻为“豆腐上打钻,金钢钻刻花”,难度可想而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面临海况复杂、水深大、地层软、储层差四大挑战。在这个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创新工程中,试采指挥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大胆启用年轻人,让年轻人去干、去闯、去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挑起重担。这群“80后”骨干们挑起勘查试采重担:

  地质组副组长匡增桂,接到试采目标调整的任务后,带领团队创新思路,重新审视井位,用40天的时间,完成了平常4个月的资料解析,选定出首次试采的优质井位。

  模拟组组长陆程,带领团队一边研发设备,一边进行模拟实验,半年内完成近百组实验,验证了水合物三相控制理论,优选降压方案,为试采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环评组组长梁前勇,带领团队建立试采过程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实现了首次试采全过程实时监测。

  地质青年们,正在前辈带领下,奋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中国海域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实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伟大进步中,海洋地质青年的身影在浮现。

勇担使命,青年行动

  党中央国务院在贺电指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关键一步。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的重大任务。

  如今,距离首次试采成功已过去2年多。试采团队里,八零九零后的青年们正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按照贺电指示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努力钻研,攻坚克难,积极行动:

  地质组,在积极开展先导试验区全覆盖详查,寻找最优质的矿体,优选目标井位;

  模拟组,正奔波在国内各仪器制造厂家,设计制造装置,开展模拟实验,探索建立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

  工程组,已实施近百次海陆试验井作业,总进尺超万米,探索创建增产降本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环评组,积极研发设备,改进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为绿色开发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一大批八零、九零后技术骨干们,已走上水合物勘查试采主战场,奋斗在推动水合物产业化的伟大进程中。

追逐梦想,青年成长

  在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年轻的试采团队追逐梦想、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地质人的青春风采。2016年以来,团队已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荣获 2017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广东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31人次先后获各类省部级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试采团队青年们倍感使命光荣、艰巨,他们将责无旁贷,奋勇前行,以时不我待的激情,舍我其谁的担当,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奉献青春智慧。

人才团队

  叶建良,男,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是国内最早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学者之一,曾组织我国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试采工作,带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获评“2017年度海洋人物”、 中国能源化工地质工会“大国工匠—能源化学地质篇”、2017年科学中国人“能源矿业领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中国地调局第三批“李四光学者”。

  邱海峻,男,博士,研究员,现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纪委书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2016年担任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负责首次试采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落实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各项指令。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完成专著6部。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17年获评中国地调局第三批“李四光学者”。

  谢文卫,男,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助理(挂职)。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实施、钻探新装备与技术的应用示范与完善、钻探技术综合研究与规划等,作为工程组负责人全程参与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水合物试采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等。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国土资源部领军人才,2017年获评中国地调局第三批“李四光学者”。

  梁金强,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先后负责国家973、863、院士基金、水合物调查专项等项目课题研究20余项,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5项。完成各类天然气水合物成果报告40余份,参与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在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理论、钻探目标评价与资源预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2015年获评中国地调局首批“李四光学者”。

  陆敬安,男,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勘查室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水合物专项项目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地调局首批“优秀地质人才”称号。2017年入选中国地调局第三批“李四光学者”。

  匡增桂,男,硕士,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中心地质组副组长。先后承担各类项目6项,参与水合物钻探航次3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对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位选取工作做出重要贡献,获评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地调局第三批“杰出地质人才”等称号。

  陆红锋,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和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研究工作,作为测试组组长全程参与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现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关键技术试验应用二级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973”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等。中国地调局第三批“杰出地质人才”。

  梁前勇,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环境影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等。全程参与我国海域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施,现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区环境调查二级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调局第三批“优秀地质人才”。

  张如伟,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数据处理及储层预测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作为专业负责人承担国家地勘项目10余项。全程参与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先导试验区资源勘查评价二级项目副负责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地调局第二批“优秀地质人才”。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历程


 

  1998 年12 月,全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广州海洋局提出《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建议。

  1999 年,广海局“奋斗五号”船开展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首次发现地震异常信息(BSR)。

  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正式提出《设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建议。随后,国家863专项计划启动,资助“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技术”研究。

  2001年,水合物国家专项前期工作启动。同时,国家863计划设立“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研究课题。

  2002 年,国家批准设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地调局编制专项实施方案。

  2004年,中德合作实施 “南海北部陆坡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项目,在中国南海发现大面积自生碳酸盐岩区“九龙甲烷礁”等水合物相关重要证据。

  2005年,广海局首次在南海北部开展高分辨率三维多道地震调查,提出钻探目标和井位建议。

  2006年,圈定了钻探目标区,并将南海钻探工作调整至2007年实施。

    2007 年,我国首次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实施国家级研发计划成功钻获海底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2011年,我国设立新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程”专项。

  2013年,我国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的“可视化”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2014年,中国地调局在海洋地质调查计划中设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

  2015年,广海局利用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 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首次发现大型活动性冷泉,并命名为“海马冷泉”。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在广州海洋局挂牌成立。

  2017年3月28日,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启动,第一口试采井正式开钻。

  5月10日,试采平台一次性试气点火成功。

  5月18日,试采连续产气近8天,平均日产超1.6万方,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7月9日,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的世界纪录。

  7月28日,监测井施工完毕,试采工作正式结束。

  2018年至今,按照党中央贺电精神,全力推进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