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家,就是你日思夜想的那堵墙,而当时的我觉得,不管有没有那堵墙,有家人守候的地方就是家。现在想想,这二者或许并不矛盾。曾经的这位朋友,在当时也就是一位小伙伴,因为那还是我读高一的时候,距现在也有十五年的光景了。正是因为第一次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去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城里读书,才会在一个想家的夜晚和睡在上铺的小伙伴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谈论起什么是家。
读高中以前,我都是住在家里,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都有父母打理,不用自己操心,那时的生活是真正无忧无虑的。而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尤其短暂,犹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以至于直到现在才猛然意识到,虽已年过而立,人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还是在那几间老屋中度过的。后来离开家去外地读书,只有在寒暑假时才能回家住上一段时间,那种提着行李、挤上火车、一想到很快就能踏入熟悉的家门时的急切而兴奋的心情,直到现在依然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家的味道仍是那么地熟悉,家的记忆也还是如此地清晰。
读大学时,一场大火烧掉了家里的几间卧室,只剩下一间厨房、一间平时存放杂物的房间以及半个院子,父母也因此搬到教书的学校里去住了,奶奶则仍然住在那断壁残垣的家里。每次放假回去,我都会去看望一下奶奶,陪她聊聊天,一起吃上一顿饭,离开的时候也不忘把厨房里的水缸装满,但当时年少无知的我,总觉得跟老人没有更多的话题,每次面对奶奶舍不得孙子时的眼神,却一次也没有答应过她留我住一晚的请求。奶奶走的时候,我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从睡梦中醒来,眼里含着泪,反思着为什么只有等亲人真正离开的时候,才会想起当时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她。
在中国人的眼中,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有了家,这让很多想在城市里落脚的工薪一族身陷尴尬之境,在一个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看似熟悉却没有任何归属感。为生活努力打拼了一年之后,虽然一张难得的火车票让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返乡之路变成了一段囧途,但依然没法阻挡我们义无反顾的回家的脚步。
现在有了自己的家,以前的家也慢慢地在口中变成了老家。每次过年回不了家的时候,不善表达内心情感的我总会打个电话给父母:“老家冬天太冷,来广州过年吧?”一个简单的借口却也成全了全家团聚的心愿。有亲人在身边的时候,生活总会让人觉得很踏实,家也成了真正的家,而当他们离开时,独处在突然安静下来的空房子里,那种怅然的失落感也总会使人落泪。
世上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亲情,而家则是亲情最好的寄居所。岁月匆匆,很多人为生活奔波,居无定所,但总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着那颗不安的心,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在不同人的心里,家有不同的含义,就我而言,家是一个寄托人思念的地方,家是一个人最终回归的地方。
(海洋六号 李琦)